一条街道承包全球三分之一的袜子,凭什么?

校友名录 · 2022-04-01

点击图片报名嘉宾派第十季

你知道吗?你抽屉里的袜子,70%都产自同一个地方——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
 
大唐街道人口不足10万,生产的袜子却占了全国的70%、全球的35%,2020年袜子产值达到750亿元,今年可能要突破千亿大关。
 

小小的袜子,不大的街道,他们是怎么发展成千亿产业的呢?
 
实际上,大唐袜子产业的发展有五次浪潮。
 

01

第一次浪潮是1969年,那时隔壁的钟家村从上海买来16台手摇袜机,创办了钟家袜厂。
 
手摇袜机的生产效率很低,从早摇到晚,也只能织出四五十双袜子。但是利润非常惊人,当时一双袜子能赚到将近1块钱,而在生产队干一天活儿,才赚4毛钱,织一天袜子,比在生产队干一个月赚的都多。
 

大唐镇的人看着眼红,也琢磨买机器织袜子,但是一台机器要140块钱,一个人在生产队不吃不喝干十年才买得起。于是亲戚、邻里之间开始凑钱买机器,买来后每天晚上在一起织袜子,第二天也不耽误去生产队上班。

就这样,大唐镇很快就致富了。
 
02

第二次浪潮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织袜经验的人们彻底放开手脚,还买来效率更高的电动织袜机,大唐镇的袜子产业迅速膨胀。

到80年代中期,大塘镇做袜子的农户占到当地农村总户数的70%,其中一半的农户都建有家庭小作坊。
 

人和、天时都有了,地利,也少不了。
 
大唐制袜能够兴盛,还离不开一个好邻居——义乌。
 
03

这就是第三次浪潮,1986年,义乌的商品总交易额就达到了1亿元,全国的采购商源源不断地涌入义乌。
 
而从大唐镇到义乌只有50多公里,运袜子的队伍常年在两地之间往返。就这样,大唐产,义乌卖的格局逐渐形成,是不是很像深圳和香港的前店后厂模式呢?
 

随着产量越来越大,大唐镇开始打造产业链,走专业化生产道路。
 
1991年,大唐镇建立了第一个轻纺原料市场,此后几年,又陆续形成包括化纤、织袜、印染、营销、运输等贯穿袜业生产全流程的产业链。
 
04

第四次浪潮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Made in China开始走向世界,大唐镇的袜子产业进一步腾飞。
 

到2005年,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大唐镇打败了有百年袜业史的美国小镇佩恩堡,成为新的“世界袜都”。实际上,2004年大唐镇产袜量就达到了90亿双,是佩恩堡的9倍,早就是“世界袜都”了。
 
但是当时的大唐袜子主要走贴牌路线,自主品牌占比不到10%,虽然大量出口,但利润很薄。
 
也正是在2005年,有一句话让全体中国人黯然神伤:“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飞机。”那时我们出口衬衫,每件利润才2.4元,而一架空客A380却值2.4亿美元。这一现象在大唐的袜子上,同样适用。

 
05

穷则思变,大唐人开始大力投入研发,建设自主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淘宝帮了大忙。
 
这就是大唐袜子经历的第五次浪潮。

淘宝诞生于2003年,到2008年零售总额就突破1000亿元。
 
对于大唐镇的制袜工厂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快速树立品牌,并建好销售渠道,触达终端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最少也要两三年,而在互联网时代,几个月就可以实现。
 
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到2019年,全球袜业创新企业排行榜上,中国有36家进入百强,其中24家来自大唐,比美国全国还多6家。
 
现在大唐已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个中国名牌,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典型样本。
 

从大唐街道的袜子产业,我们还可以窥见了不起的浙商精神。
 
浙商精神,首先是敢为天下先,敢于吃螃蟹。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唐的村民们就敢自己买袜机、自己生产,这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但浙商就敢这样率先尝试,1969年、带领6个农民集资4000元创业的鲁冠球;1982年、骑着自行车、扛着照相机满大街给人照相的李书福,无不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

浙商精神,还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他们愿意从小处着手,不好大喜功。

大唐的袜子、义乌的小商品贸易、永康的五金制品、宁海的文具、鹿城的打火机,都是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
 
浙商精神,更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

当年大唐镇的村民白天去生产队,晚上在家织袜子,吃的苦可想而知。今天,浙江作为消费品大省和电商大省,我们能随处看到大大小小的创业者不舍昼夜服务客户的状态,的确令人佩服。
 
你还关注到哪些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的案例呢?快来留言吧。

 



© THE END

交流合作请添加嘉宾商学助教Crystal

  微信号:ijiabin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