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杰克·韦尔奇=王传福?

案例·商业报道 · 2022-05-18

当前的汽车市场,是电动车的天下。在各大汽车节上,电动车赢得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即便有燃油车上市,也很难获得关注。
 
在电动车的大潮里,比亚迪无疑是个弄潮儿。他不但连续多年保持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还推出刀片电池等划时代的产品,引领产业的方向。
 
截止到2022年5月6日,比亚迪市值达7000多亿元,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离不开他的创始人王传福——一个被查理·芒格称作“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混合体”的人。

1、立志吃公粮的寒门学霸

 
1966年2月,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无为县地处芜湖市,土地肥沃,水网密布,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王传福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他擅长木工,还担任过大队支书,母亲贤惠持家,家里有6个女孩、2个男孩,王传福排行老七,受尽宠爱。
 
他本应在这样幸福的大家庭里慢慢长大,但是在他13岁时,父亲突然病故,3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整个家庭一下子就垮了。这期间,姐姐们纷纷出嫁,妹妹被送人寄养,哥哥辍学打工,只有王传福还在读书。
 
母亲离世时,王传福刚好在准备中考。因为母亲的去世,王传福缺考了两门课程,只考上无为县的一所普通高中。
 
要不是哥哥坚持要供他读书,王传福险些就放弃了学业。
 
在哥哥的支持下,他开始埋头苦读,1983年,王传福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物理化学系。在大学期间,他整日不是在图书馆读书,就是在实验室钻研。
 
如此卖力地学习,除了对专业的热爱,也是因为“穷怕了”,他立志要“吃公家饭”。
 
1987年,成绩优异的王传福被保送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正式开始了对电池的研究。
 
3年后,王传福硕士毕业,并留在研究院工作。因为勤奋又聪明,他受到导师的赏识,仅仅2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
 
那时,王传福才26岁,这个寒门学霸实现了“吃公家饭”的梦想,他可以就此永远投身于研究所、实验室,教书育人,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2、丢掉铁饭碗,吃起电池饭

 
但是,这种平凡的幸福,注定不属于非凡的王传福。
 
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设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镍氢电池,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前往深圳负责筹建。
 
在深圳,王传福发现街上很多人都在用大哥大,这样一个一只手勉强才能拿住的大家伙,是生意人身份的象征,售价高达两三万元,里面一块镍镉电池就要卖到上千元。
 
作为电池材料专家,王传福知道,这是暴利产业。
 
1994年,更大的机会来了:出于环保考虑,日本准备在本土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而当时市场对镍镉电池的需求还很大,谁能补上日本放弃的市场,谁就能赚大钱。
 
这么一块大肥肉摆在眼前,干嘛不吃?
 
他立刻向上级打报告,请示研发镍镉电池,但是当时国企体制很僵化,王传福的请示石沉大海。
 
与此同时,在深圳创业气氛的感染下,王传福已经对铁饭碗、公家饭不再热衷,下海创业的念头却不时出现。
 
在连续几夜的辗转反侧后,1995年2月,王传福决心辞职创业。
 
他说服已经在商海卓有成就的表哥吕向阳,借来250万元,两个人一起创办了比亚迪。
 
王传福担任董事长,同时还负责工程研发、一线生产、销售……虽然公司资金紧张、人手有限,但是他坚持技术立场,要掌握核心技术。他结合市场上生产电池的经验,把在研究院积累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很快便解决了技术问题。
 
对于当时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劳动力多而廉价,招人不是问题;对于王传福来说,攻克技术难关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资金。
 
面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生产设备,比亚迪的250万启动资金显得杯水车薪。
 
但是王传福在对日本生产线研究后发现,其实自己只需要引进部分关键设备,其他环节可以依靠熟练工人来完成。王传福的算法是,“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最后,比亚迪只花了100多万元购买设备,却建成一条日生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生产成本还比日本厂商低40%。
 
凭借着稳定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比亚迪很快就拿下多笔大订单。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全球电池价格大跌20%-40%,很多的电池厂商陷入亏损泥潭,而比亚迪却凭借着成本和质量优势逆势增长,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拿到全球40%的市场份额,王传福也成为“电池大王”。

2000年,比亚迪又杀入更清洁、利润更大的锂离子电池领域,主攻手机电池。
 
有了做镍镉电池的经验,在突破技术问题后,王传福再次分解流水线,靠廉价的劳动力替代高昂的设备。最终,比亚迪生产出的钠离子电池,品质与日企产品不分伯仲,成本却只有对方的30%。
 
很快,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都成了比亚迪的客户,到2003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占领了全球23%的市场。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上市;2003年,王传福登上《福布斯》百富榜,位列大陆第13位,身家达到3.28亿美元。
 

3、跨界汽车,从零起跑

 
从读不起书的穷小子,到登录福布斯成为亿万富翁,王传福并没有满足,他的创业热情已经被彻底激发出来。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斥资2.7亿元,收购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一举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
 
当时正值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期,以吉利、夏利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凭借低价策略,在进口车、合资车的缝隙中迅速增长。
 
但是比亚迪并不是要与他们比拼谁能把车造得更便宜,而是直接跳出赛场,宣布要研发电动车。
 
王传福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大国,70%石油靠进口,这是很可怕的。他研发电动车,是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且电动车的核心无非是电池,而比亚迪最会造电池了。
 
可是投资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而是年营收不足30亿元的比亚迪,能否负担得起动辄上百亿的汽车研发经费问题;而且汽车电池和手机电池,几乎是两个物种,比亚迪做电动汽车,无异于从零起跑。
 
他们选择了用脚投票,开始疯狂抛售股票,比亚迪2天就跌去30%的市值。
 
但是这些都没有吓退王传福,他相信比亚迪在技术上的优势,而且秦川汽车并不是空架子,它有着年销2万余台燃油轿车的生产线。只要把这些生产线更新换代,很快就能推出量产车,虽然是燃油车,但是能给公司带来现金流,电动车的技术研发是长线任务,必须有这些现金流来供养。
 
2003年5月15日,王传福将秦川汽车更名为“比亚迪汽车”,同时并购了北京吉驰汽车模具公司。王传福还发挥了造电池时的经验,把整套的生产设备分解,只进口安装核心设备,其他环节用人工代替,这使得比亚迪汽车在模具上的成本只相当于竞争对手的1/3。
 
2005年9月,比亚迪燃油车的自有品牌F3上市,很快成为销售冠军。2006年,比亚迪汽车业务营收达到32.3亿元,净利润1.16亿元。此后又接连推出中高级轿车F6、F9,到2019年,比亚迪汽车业务营收已达到210亿元,4年翻了7倍。
 
在燃油车带来强劲现金流的同时,比亚迪一刻也没停止对电动车的研发。

2003年,王传福便创建了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此后每年研究院都获得国家研发专利500多项;

2008年,他出资2亿元收购了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为比亚迪解决了上游核心供应链问题;

同年,他又在广东惠州建成了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开始量产动力电池。
 
最终,在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首款插电混动车F3DM正式上市,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化的里程碑事件。
 

4、与股神一起下注

 
除了全球电动车领军企业这一标签外,比亚迪还有一个独特的标签——股神巴菲特唯一长期持有的中国企业。
 
2008年,就在比亚迪出资收购宁波中纬的前夕,巴菲特先出资2.3亿美元,买下2.25亿股比亚迪港股股票。
 
对于巴菲特来说,2.3亿美元的数额并不大,但是这笔投资对他来说非常特殊。
 
第一,巴菲特过往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股和消费股,比如美国银行、可口可乐、卡夫亨氏等,他大手笔投资过的科技类股票只有5只——比亚迪、IBM、苹果、甲骨文,以及今年买的惠普,其中最早的一只就是比亚迪。
 
第二,由于投资的风格和地域偏好,巴菲特很少买中国的公司,历史上只买过2只,一只是中石油,一只是比亚迪。

而他对中石油的投资是典型的“捡烟蒂”,在极度低估时买入,等到估值和业绩有所恢复便卖出,一共持有了4年;而他买入比亚迪后,从未出售一股,是典型的长期价值投资。现在,巴菲特持有的比亚迪市值已经接近了70亿美元,赚了30倍仍然一股不卖。
 
比亚迪为什么能够如此吸引股神呢?
 
我想,这既是因为比亚迪有十几年建立起的技术护城河,也离不开创始人王传福身上的独特气质。
 
在新闻发布会上,巴菲特的老伙伴查理·芒格说,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混合体”,也就是说,在芒格眼中,王传福既有爱迪生般的科学精神,是个出色的发明家;又有杰克·韦尔奇般的管理才能,是个伟大的企业家。

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在电动汽车的路上不断建立新的里程碑。
 

5、起风了

 
在比亚迪推出首款新能源车的2008年,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几乎为0;但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推出了对新能源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这对新能源车的推广起到助推作用。
 
但是真正让比亚迪一飞冲天的,还是王传福对技术的执着。
 
插电混动汽车一直被视作从燃油车到纯电车过渡的桥梁。从2008年推出第一款插电混动车之后,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技术不断迭代,但是使用的都是燃油车的发动机。这是因为燃油车销量大,比专门投资研发一款针对混动系统的发动机成本高昂,对比亚迪来说非常冒险。
 
但是燃油车的发动机在混动系统中无法做到完美匹配,在功耗和需求上都存在瑕疵。
 
直到2017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比亚迪必须要解决的绊脚石,王传福曾在当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比亚迪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下跌了20%。而这一年,特斯拉已经开始交付“普及型纯电车”Model 3,这对比亚迪和其他友商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王传福终于下定决心,要研发一款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
 
基于10年的混动发动机的设计经验,比亚迪很快就拿出了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设计方案,这种发动机采用了专用的电机、电控架构,各项指标都优于之前的版本。
 
最终,凭借着这款混动专用发动机的技术平台,比亚迪推出DM-i技术和DM-p技术。
 
DM-i技术主打省油节能,以大容量动力电池供能为主,发动机为辅,颠覆了丰田以油为主的混动架构,可以实现超低油耗、安静驾驶。
 
DM-p技术主打动力与加速,搭载的是高电压、大功率的电机,百公里加速最快能达到4.3秒,大大提升了对性能爱好者的吸引力,是比亚迪迈进高端市场的有力武器。
 
除了发动机,还有一个困扰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问题——电池续航。如果续航太短,那么新能源车的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在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领域,一直存在着两个技术路径,一是三元电池,二是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之下,三元电池的续航表现会更好,但是要用到大量的钴、镍材料,造价高昂;磷酸铁锂固然便宜,而且循环寿命长,可是续航表现不佳。
 
这难不倒电池技术出身的王传福,他亲自带队,投入重金改良磷酸铁锂电池,最终推出了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最大的突破在于放弃了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它实现了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了更高的体积利用率,能量密度是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2倍,续航里程可达到600km,接近了传统燃油车的水平。
 
除了解决了续航问题,刀片电池还大大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它是全球唯一可通过针刺实验的动力电池,王传福把它称为新能源车的“安全革命”。
 
王传福把这两大技术广泛搭载在王朝系列和海豚系列车型上,属于比亚迪的风来了。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9.37万辆,同比增长231.6%,是中国遥遥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进入2022年1月,比亚迪一举超越了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接下来的2月、3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均取得了翻倍式增长,进入4月份,比亚迪更是宣布全面停产燃油车。
 
比亚迪已经不再需要燃油车输血了,他已经成长为新能源的巨人。
 

6、结语

 
创业27年来,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相继在手机电池、新能源汽车两个领域成为翘楚,这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元的。
 
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王传福本人。他正如芒格先生的评价一样,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用领先于市场的技术挖深护城河,用高效的管理推动执行,让技术落地生根。
 
2020年以来,王传福总是出现在一线的销售门店里。每当比亚迪要上市重磅新车之前,他都会提前走访经销商,以此来预测车上市后的反馈,怎么去调整产能。
 
在门店,他对工作人员说,“我去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但是去了能打打气。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直接、全面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
 
作为一个万人团队的董事长,一个身家千亿的富豪,仍然像刚创业时一样深度参与到业务中,并且乐此不疲,这或许就是一个伟大企业家的底色吧。

作者 | 莫急
编辑|韩哲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