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盒子刘夜:连续创业者的放弃和坚持
首页 · 2018-10-15
导读:
医疗和教育,是中国人最关心,也是最不满意的两个行业。当移动互联网开始革新传统行业的时候,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都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在创办作业盒子之前,刘夜密集地接触了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他最终把创业的方向改成了教育。在医疗的链条上,最后环节是绕不过去的医生和药品,互联网公司很难做大。在教育的链条上,最终的环节是老师,因此作业盒子以老师为突破口,进入了互联网教育市场——目前,作业盒子已经覆盖了全国400座城市,超过7万座学校和3000多万用户。
相比于刘夜创立的第一家公司,作业盒子是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司,技术研发为其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前者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不断转型,苦苦寻找自己的阵地。
不论是创业还是滑雪,告别过去的经历、想法,也许不是失败,而是更好故事的开始。
1998年,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将“互联网用户”中文名称确定为“网民”。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萌芽了,今天声名显赫的大佬们才刚刚起步。
马化腾走出校门,与张志东等人创办腾讯;刘强东在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方米的摊位,创办了京东;马云在为中国黄页奔波,阿里巴巴的出现,还要再等上一年。
这批生于1970年前后的企业家,顺利赶上了互联网元年,成为今天互联网商业的中流砥柱。再往后推10年出生,迎来的机遇则是移动互联网。王兴、程维、张一鸣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生于1979年的刘夜,同样抓住了这个机会。
放弃失去价值的事业
1998年,刘夜顺利考入外经贸大学。从小学开始学习编程的他,痴迷计算机,于是报考了计算机系,但是却被外经贸的王牌专业——金融学给录取了。
尽管不排斥金融专业,但是刘夜并不打算放弃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大一参加计算机系的比赛,拿了四个奖,以此作为敲门砖,刘夜成为了外经贸计算机学院研究所的开发人员。
2001年后,刚刚经历了网络泡沫时代,但中国的网络游戏开始发力,互联网成为日益深入人心的名词,未来的商业、生意、关系都将离不开互联网。因此,搭建一个网站,成为了时髦的、高瞻远瞩的行为。
刘夜看准时机,在大三的寝室里开启了创业之路——帮很多企业做网站开发。这是因脉科技的雏形,虽然是单枪匹马,但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大三赚了70多万,大四赚了200万。
干属于这个时代的事,才是一流生意。李想抱着这个观点,从泡泡网转战汽车之家,再到现在的车和家。但是只有经历过放弃的阵痛后,才能知道一流生意的艰难和珍贵。
从2007年起,因脉科技的企业信息化服务逐渐稳定,刘夜开始尝试其他互联网项目,旅游O2O,自助建站、点餐、企业社交,因脉的全部利润都被他用来投入到新的事情上,但都没有做起来。刘夜告诉「我有嘉宾」,“在一家传统公司里边,虽然你可以用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润来做孵化,但是你的精力还是不纯粹,会受到很多干扰。”
2014年,刘夜选择离开这家一手创办的公司,令人惊讶的是,离开的方式是把公司拱手相让,送给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在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刘夜异常平静,“离开的事,我想了7年,然后就直接把股份送出去了”。
时至今日,因脉科技不断变换战场,从官网的最新消息看,它的主要业务变成了品牌和营销服务。刘夜无暇顾及,新的事业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他正在借助AI、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技术改变中国小学生的作业模式。
坚持和换个赛道
采访当天,刘夜的眼眶上挂着伤疤,那是前几天在室内滑雪中导致的。
最近几年,创业的热潮推动了人们对创业本身的不断思考,思考出的最常见结论是: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它要比拼的不只是体力,更是耐力和对孤独的承受力。因此,马拉松成为了创业者最热衷的运动。
相比于马拉松,刘夜更喜欢滑雪,即便是夏天,他也会进行室内滑雪,在一种仿造雪场的环境下恢复训练,为即将到来的雪季做准备。
2014年,刘夜在参加North face极限滑雪比赛时,左腿胫骨平台不慎骨折,当时的核磁结果显示,左膝关节四条韧带严重撕裂,“像是一团浆糊”。对于未来还能否参加滑雪运动,北医三院的医生给出了不置可否的答案。
刘夜决定自救。首先是阅读了某移动医疗平台上,关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一千篇左右的文献资料;看完了一千条以上的医患问答;付费咨询了北京各大医院的知名骨科大夫,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学运动损伤专家陈方灿。“问到最后,医生都以为我是医学院毕业的学生”。
同时加入胫骨平台骨折的病友群,试图寻找更有效的复健方法。然而在这个500人的群里,大部分都遭遇了运动障碍,严重的甚至成为了跛脚,康复得最成功的也只能接受慢跑。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不能及时复健,俗称“软组织老化”的退行性病变会马上找上门来,进而对病患造成组织黏连等不可逆的伤害。
于是,刘夜迅速为自己制定康复计划。在脱拐之前,每天进行伤腿的等张运动、髌骨按摩,以保证膝关节软组织的供血和营养,避免肌肉萎缩。同时请了康复健身教练,每天保持2-3小时训练,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避免深蹲痛和突然失力等后遗症。
2017年,刘夜再一次站在了滑雪赛道上,并获得了全国男子亚军。
坚持和换个赛道都是应对失败的策略,对于滑雪,刘夜选择了坚持,但是在创业上,他决定换个赛道。
如何提供“千人千面”的课业辅导?
在骨折的恢复期中,新的创业想法也在不断酝酿。
2014年,创业正当时。PC时代的产品都在走向移动化,O2O、社交、教育、医疗都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刘夜最先考虑的是医疗行业,这与他小时候想当医生的梦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2014年的节点上,互联网正在打破规则,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刘夜还是想找找医疗的机会。
在4个月的时间里,反复变换想法、密集地访谈医生,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所有的医疗公司,不管流量做到多少,但是最后的一个环节还是医生和药。因此互联网平台在这个链条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直到今天,刘夜仍然认为移动医疗是短期内很难发挥出足够大的价值——在春雨医生和好大夫等平台与医生的合作中,医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刘夜开始研究教育行业,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医疗和教育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老师的培养难度比医生低,这意味着在这门生意中,最重要的资源能得到有效补充。
2014年,刘夜和百度前战略合作部总经理王克一起,创立了作业盒子。
简单来说,作业盒子是一款同时服务于老师、学生和家长,以作业为场景的教育产品。目前,作业盒子覆盖了小学阶段90%的题型,包括速算、方程、列式、应用题,语文、英语科目的听说读写。
对于老师来说,它可以提供出题、自动批改、数据分析等服务,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即便是书面作业,作业盒子也有用武之地,最近上线的拍照识别功能,老师可以用作业盒子APP拍下学生的纸质作业,机器自动识别批改。
对于学生来说,把作业电子化后,免去了带很多书本上下学的麻烦;另外,电子作业在设置上,丰富了图文、视频等形式,做作业的趣味性更强,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更为关键的是,根据在线批阅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学生的短板,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推荐练习,让学生快速补齐短板。
对于家长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要求家长每天批改学生的作业。但是,家长的工作繁忙,回家后批改作业,无疑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而作业盒子可以帮助家长分担这部分工作。
对于作业盒子这样的产品,无疑为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便利性,但与此同时,引发的最大质疑在于:利用智能设备做作业,给了孩子玩游戏或者浏览其它内容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需要陪同监督,反而增添了麻烦。
对此,刘夜认为这个问题难以避免,就像微信一样,虽然微信让人与人的联系更便捷了,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微信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让自己不自由了,但是有多少人拒绝使用微信呢。“而且我们不是强制使用的,是否使用我们的产品,完全是由学校的老师决定的。”
为了避免长时间面对屏幕造成视力损伤,作业盒子设置了冷却机制。每使用20分钟便强制关闭程序,休息10分钟后又可以重新打开,一天的使用时长不得超过60分钟。
目前为止,作业盒子覆盖了全国400座城市,超过7万座学校和3000多万用户。
《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非常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蛋糕,分食者众多,有最早起步的一起作业、小猿搜题、作业帮……
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刘夜认为,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差不多,“都要先从流量开始,有了流量后,首先可以通过广告和数据盈利”。但是作业盒子把服务和盈利的核心寄托于产品和技术。
作业盒子目前已经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面投入,除了最新研发出的拍照识别错题功能,正在研发的作文批改功能外,还有拳头产品——AI课程。
“每个学生犯的错误不同,所以AI课程给出的方法也不相同。针对不同学生,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去解决他遇到的难题。”
在工作之外,刘夜爱好滑雪、医学和哲学。“哲学讨论的就是思考本身的问题,所以不管是人、管理、战略、产品研发、企业决策……都与哲学相关。”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最终实现作业盒子的目标——用科技和人文让学习不太痛苦。
“我觉得人文比科技更重要,因为今天创业公司的分水岭一定不是科技差别。”刘夜认为,人文关系到意识、审美等问题,对于做企业来讲至关重要。“苹果之所以成功,正因为它是一家在人文方面无死角的公司——一款几千元的iphone,能让普通人使用最新的科技,以及得到艺术品般的享受。”
对人文的思考,最终会落实在公司的文化和组织架构上。就目前来看,作业盒子已经被打造成是一家非常扁平化的互联网公司。
在位于望京SOHO的办公室里,一进门的会客区排放了五六组彩色沙发,这里坐满了抱着电脑,正在讨论方案的年轻人。
刘夜告诉「我有嘉宾」,这都是作业盒子的工作人员,“因为会议室满员,他们临时在这里进行讨论”。不够用的不仅是会议室,刘夜也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那间与两位联合创始人公用的办公室并不向阳,但是外面的喧哗和匆忙的脚步声,总让人觉得积极、有希望。
文 | 刘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