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演讲:一代人的机遇|灯塔社,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

婷姐专栏 · 2024-06-24


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


2024年6月21日,由嘉宾商学主办的《一代人的机遇: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在上海举行。众多外交官、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峰会,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策略,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启示。


峰会上,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结合自己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分析与洞察,发表了《一代人的机遇,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万字主题演讲,分享了TCL、小米、国轩高科、名创优品及金多多食品5个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标杆案例,并重磅发布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洞察报告》以及嘉宾商学的战略级产品「灯塔社」。


灯塔社以“让中国企业成为标杆,让全球商业无界融合”为使命,是一个集案例研学、社群链接、品牌传播、咨询陪跑、合作交流于一体的,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专业平台。如果您正在考虑或已经走上全球化的道路,欢迎申报灯塔社。


以下是吴婷校长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洞察的演讲内容,Enjoy~


大家下午好,我是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美国,拜访嘉宾商学的校董、“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在与他的交流中,我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保持在93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的,企业家又该如何不断学习和成长?他的答案是:Travel. Going to a different country.(旅行,去不同的国家。)


我很欣慰,这不就是我们嘉宾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嘉宾商学就是八年如一日带领大家“遍访天下公司、纪录时代商业”地做案例学习。八年来,我个人走访了超过2000家企业,我们嘉宾商学带领500多名企业家校友在国内访学了200多家值得探索的、与时俱进的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也访学了欧美、东亚、东盟国家的很多公司、见到了很多高人,我们甚至曾去到了非洲和南北极。

2024年的进度条已经快要过完一半了,今年走访时,我听到最多的声音,非常一致:卷不动了。


卷不动,就对了。在发展汹涌的上半场,我们在巨大的市场上创造供需,走出去是一件不确定性强、性价比似乎更低的事情。而今天,我们走入“高质量发展”时代,GDP增量有限,卷不动,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倒逼,迫使我们开启新一波冒险之旅,找到新的市场,重新创业一次。


能量需要外溢,这正是千载难逢的中国时刻。客观地从历史来俯瞰,今天世界上最优秀的跨国公司,不论你是来自欧美还是日本,绝大多数都是在本国做到根基扎实、枝繁叶茂,才走向彼岸、开枝散叶。


今天,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正在卷向全球,找市场、建工厂、建供应链、做品牌,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猛烈、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到底是从何而来的时代浪潮?又要往哪里去?每个企业要做什么?又该如何做?今天的峰会,我们将围绕这些疑问,请各位老师们、全球化的亲历者们,一一展开和解答。


嘉宾商学擅长剖析案例,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五个案例,以小见大。我会说说这几家企业背后的行业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这几家企业的出海方法论。顺便剧透一下,这五个案例的主角,嘉宾商学的导师校友,也都是我们灯塔社的第一批社员。

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现场


1、TCL,中国最早走向国际化的民营企业


最近,Google携手凯度发布《中国全球化品牌2023》,TCL连续七年上榜,排名第11位。《时代》杂志发布World’s Best Companies 2023榜单,TCL又入榜。TCL电视“全球第二,中国品牌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12.5%。目前,已经在全球建立了48个研发中心、32个制造基地,销售机构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覆盖16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服务用户超9.6亿。

这张图,是我们嘉宾派11季学员、TCL COO王成正在给嘉宾派同学们授课,讲述TCL全球化的故事和走过的坑。王成在TCL全球化历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从0到1帮TCL打下了全球江山。


时间回溯到1998年,当时在国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TCL决定开拓国际市场。考察了一圈后,1999年,TCL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通过收购香港陆氏集团在越南投资的彩电工厂,进军越南市场。2023年,嘉宾商学学员们曾前往越南参访了TCL智能电器(越南)有限公司,二十多年过去,此时的越南已经是TCL在海外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


前几天,我跟王成讲到我们举办的峰会主题时,他还很兴奋地告诉我:“英雄所见略同,当初我在越南召集管理层开会,我说的就是,这是我们一代人的机遇。”当时的王成,带领团队抓住了时代机遇,TCL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向国际化的民营企业。


然而,全球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TCL进行了两次大胆的跨国并购,成为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这两次并购,一次是和汤姆逊合资,一次是并购阿尔卡特手机配件,两项业务让TCL迎来高光时刻,但困难也随之而来:消费电子行业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TCL并购的只是别人淘汰的落后产品;过程中他们又遇到跨国并购带来的组织、文化等管理问题,导致连续亏损,甚至一度面临退市摘牌风险,可以说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但TCL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TCL的创始人李东生认为,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不同的两件事:“国际化更多是将产品卖出去,全球化是要建立一个全球的经营网络和全球经营业务的能力。如果TCL想要成为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那么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品牌知名度这些「资产」,是比单纯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更有价值的。”


TCL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从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到品牌知名度,逐渐构建起一套更为坚实的全球经营体系。而TCL的全球化战略,也形成了两个核心概念:“灯塔”模式和“铁三角模型”。

所谓“灯塔”模式,即每一个区域选择一个重点国家进行深耕,通过这个国家覆盖其他国家。例如,TCL在东南亚会深耕菲律宾和越南,在欧洲深耕法国,在南美深耕巴西,而后再做全球覆盖。“铁三角模型”则是先搞定渠道,之后在当地建立工厂,建供应链从而实现渠道、工厂和当地供应链“铁三角”的打通。


TCL的全球化成就,是中国制造业出海浪潮中的一个缩影。纵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制造业以其深厚的行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覆盖,显著地占据了中企出海的主导地位。


截至2022年末,我国制造业出海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201家,占到所有出海企业的3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不是全部选择在海外进行投资建厂,许多企业更倾向于在海外设立批发、售后、销售机构,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辅助和扩大出口业务。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是一个由“探索起步”到“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过程。


起初,中国制造业以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为主,依托低成本优势,主要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以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通过简单的货物贸易出口,利用低成本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能消化和赚取外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制造业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转向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为主,产品开始向更高附加值转型,家电、电子、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并占领全球主要市场。一些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销售机构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探索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


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提高竞争力,汽车、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加速崛起。同时,部分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加强海外研发和品牌建设。


而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影响力几乎涵盖全球各个角落,包括欧美等发达市场。随着全球市场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企业追求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高端产业表现突出。中国制造业更加注重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通过技术输出和模式创新引领国际市场。

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投资策略也正在逐渐向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


在对亚洲的整体投资中,对东南亚的制造业投资存量占据了显著的份额,高达30.4%,这一比例凸显了东盟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对欧洲的制造业投资也呈现出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末,与前一年相比,投资存量实现了16.7%的增长。


此外,拉丁美洲也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的另一高潜力区域。中国在该地区的存量投资达到了477.4亿美元,位列第三。


在这些地区中,印尼、哥伦比亚和匈牙利等国家成为中国制造业全球化海外投资的主要国家。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出海凶猛,那么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在北美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带来了更高的贸易壁垒和关税问题。进入欧洲市场,则需满足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规,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保护主义。在中东,需要克服宗教文化差异和地区不稳定局势。日韩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本土强竞争。东南亚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政策不稳定给运营带来不确定性。南亚市场规模有限,文化复杂,劳动力素质需提升。非洲的基础设施不足和政治经济不稳定构成挑战。南美的不稳定经济政策和文化法律差异带来经营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制定灵活的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加强技术研发和品质管控,同时积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和法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布局。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详细的应对策略,洞悉全球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可以重点关注我们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洞察》系列报告。这一系列报告将分为四个子系列,分别是《行业全球化发展洞察》《出海目的地市场研究》《企业全球化案例实践》《年度全球化趋势洞察》。从市场到产业,从行业到公司,我们都会在报告中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届时会发布在我们「灯塔社Global」的公众号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2、小米,闪电式的全球化之路


再来看一下全球化获得显著成功的3C企业,小米。最近,谷歌联合凯度最新发布了《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2024》,其中小米排名消费电子类第一。和其它制造业企业不同的是,小米更像个互联网企业,雷军甚至将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总结成“七字诀”,分别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那么,小米的速度有多快呢?从发布第一款手机开始,到销量跃居全球第二,并在欧洲市场登顶第一,小米仅用了10年时间。从零到1,从1到N,再到进入世界500强并实现连续3年排序逐年上升,小米只用了9年时间。


如今,全球手机市场混战风起云涌,但是小米的手机仍然保持了领先位置。以2023年为例,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就在全球51个市场排名前三,在65个市场排名前五,其中在中东市场稳居第二,在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市场稳居第三,市场份额均实现增长。


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对小米全球化战略和执行能力的最好证明。而在小米的全球化进程中,小米原总裁王翔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015年,王翔离开工作13年的美国高通公司,加入小米集团。他的角色其实和TCL王成的角色类似,主要负责小米全球业务拓展、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带领小米国际化才三年,就成功闯进了73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00多个。


我问王翔,小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市场的?


王翔说,“小米有自己明确的原则。第一是市场要足够大。第二个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逐渐积累经验,不是像很多MBA课程教的那样,在做之前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做非常多的PPT,基本上我们是看准一个方向,用最快的决策路径,小步快跑,在干中学习和培养团队。”


以上的对话,就发生在《我有嘉宾》节目中。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嘉宾》是嘉宾商学的商业访谈节目。现在,配合灯塔社的企业全球化服务,我们的访谈也开始重启,升级版我们将会访谈一系列知名企业的创始人,和他们聊聊各自企业在全球化实践过程中踩过的坑、得到的教训以及收获的经验,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让大家在全球化的路上能够少交学费。

王翔在访谈中,还透露了许多未曾提及的在全球化过程中积累的know how:比如如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在遭遇官司时更好地应对和谈判;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优势进行布局等等。这些在《我有嘉宾》的节目都会一一呈现,在我们之后举办的灯塔社专题沙龙中,翔哥也会进行更详细的分享。请大家关注我们的视频号「嘉宾商学」以及公众号「灯塔社Global」。


小米所在的3C市场也值得关注和研究。在全球的3C产业中,各细分品类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在研发环节,创新和成本是关键要素,这一阶段市场潜力大但存在亏损风险,如VR设备正处于萌芽期。生产环节注重产能和质量,竞争加剧,需要大量推广资金,部分企业开始盈利,如智能眼镜正处于初生期。到了渠道与品牌环节,强调渠道建设、品牌和研发,市场增速快,规模扩大,如移动电源等产品处于的成长期。成熟期需关注研发和组织管理,市场竞争激烈,新入者难以突破,如智能手机的市场地位。衰退期需资本和产业整合,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如传统手机。更生期可能由革命性创新引发,带来市场活力和高利润,如智能手机和真无线耳机的创新。


整个3C产业的生命周期显示了从创新萌芽到成熟稳定,再到可能的衰退和重生的循环过程,各阶段都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在海外不同市场,消费电子产品也呈现了不一样的规模增速和竞争格局。


东南亚市场消费电子渗透率较低,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预计将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本土品牌缺乏,中低端品牌在该市场更易实现规模扩张。


3、国轩高科,世界动力电池的第一梯队


除了造手机,小米汽车SU7的问世,也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热议话题。而这,也标志着小米从3C行业扩展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是遥遥领先。相比于众多整车品牌,国轩高科作为背后具有核心技术的“卖斧子”的企业,在动力电池制造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综合实力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我也曾带队去过国轩高科访学。在课堂上,我们和创始人李缜大篇幅地聊及了全球汽车的电动化进程、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李缜提到他创业时所经历的判断,“美国、南亚、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份额会差不多,如果我们想要有所作为,中国以外的三个市场不能丢。为了在这些国家占领市场份额,我们必须在当地建立我们的材料制造基地,利用全球能源资源。”


李缜说干就干,他一口气就在全球布局了十个基地。


李缜先生的故事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生动案例,中国企业家的睿智、勤劳、速度,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最早是非常传统的房地产商,但在行业的高峰时期,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他预见到了光伏的潜力,然后毅然转型开启了第二段创业,将所有精力资金资源投入到新能源领域中。今天的全球化布局,相当于是是他的第三次创业。走向海外,对于每个企业家来说都是一次重新创业。


课堂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重要见解,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不仅要产品走向国际,还要技术走向国际,更要资本走向国际。如果说你不是三样都能走向国际,你不可能讲自己是国际化企业。”


几天前,我和李缜又在见面时聊起了“逆全球化”趋势,我对他的观点无比认同,他认为“全球化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潮流。第一是经济基础,中国、美国、欧洲的所有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第二是技术基础,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这个技术基础已经不可能。第三是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全球人才、知识都在往更需要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


国轩高科所处的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第四次重大变迁。在历史的每次变迁中,都会有一国的企业成为全球化的主导者,而这次变迁,更是中国的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机遇。

当前的汽车产业竞争,虽然表面上看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之间的对决,但其核心还是在于电池技术作为新能源车的关键载体,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标志着汽车产业正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转型。由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在了全球汽车产业前面,也纷纷开启海外布局。


而中国的汽车产业,也走过了一段从贴牌出海、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全球化历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占比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在连续15年占据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位置后,中国又首次超过日本(2023年出口442万辆),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第一的国家。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星辰大海的一大步。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海外产能的布局,也出现了多地开花的局面。从邻近的俄罗斯、泰国、印度、印尼、乌兹别克斯坦,到中东的埃及、伊朗,再到欧洲的匈牙利,甚至跨越至北美洲的美国,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到处都有中国新能源车企活跃的身影。

随着整车制造商的国际化步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也紧随其后,开启了自己的全球化征程。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梳理,像刚才讲的国轩高科,以及玲珑轮胎,都是我们嘉宾商学的校友企业和灯塔社社员企业。

图表中的另一家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在美国的密歇根工厂是福特合作的,内华达工厂是与特斯拉合作的,这是制造业企业在出海时与客户抱团共生的商业模式。


我们嘉宾的校友、灯塔社成员汪小龙的安美科技的故事,就是生动的案例。这家位于东莞的润滑油企业,通过跟随关键大客户的步伐,逐步转型并走向国际。从一个客户、两个客户到三个客户,安美科技最终跟随客户们在全球五个地方建立了工厂,实现了自己从“市场出海”到“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转变。


这种传、帮、带的“客户共生模式”,将成为中企出海扎根的重要模式,我们也呼唤:Chinese help Chinese. 大家通过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稳健发展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4、名创优品,站在“世界十字路口”的中国品牌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开一家近千平方米的门店租金是多少钱?在嘉宾派访学现场,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告诉我们:“一个月3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200多万,一年将近3000万。”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年均人流量逾5亿次,是全球最具潮流感的地标。2023年5月20日,名创优品全球旗舰店在这里开业,成为首个入驻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品牌。开业当天,门店外消费者从早上9点就开始排起了长队。当天,该门店销售额突破55万元人民币,创下全球门店的单日销售新高。


谈起在纽约时代广场开店的事,叶国富难掩自豪之情,“我们是那条街唯一一个中国品牌,亚洲品牌都很少,绝大部分是欧美品牌。”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名创优品全球旗舰店入驻时代广场,可以看作是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

从2015年,名创优品开启全球化战略第一步,至今已经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3年9月30日,名创优品全球门店数达6115家,其中海外门店超过2000家。如今,这个年轻的品牌,正在通过深度链接全球消费者,成长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个时代样本。


迈克尔·波特曾讲过,一个企业,竞争有两种策略,第一个是极致的性价比,第二个是极致差异化,叶国富认为,名创优品两个都做到了,“这是名创优品的两大杀手锏,依靠供应链,我的价格很便宜,依靠顶级IP联名,我们实现了差异化。”


中国品牌出海已经有10年历程,并经历了3个阶段。出海1.0阶段是制造型,依靠传统贸易和商品代工来出海;出海2.0阶段是铺货型,最大化利用了供应链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产品制造优势来出海;目前正处于出海3.0阶段,品牌化和本土化是这个阶段的显著标志。而名创优品的全球化,也无疑探索出了一条零售连锁企业在3.0时代中国品牌出海的路径。


5、金多多,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的转型样本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在中国加入WTO的20年中,许多行业包括手机、服装、电子、家电等纷纷品牌出海,并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很少有传统食品行业能够实现品牌出海到主流市场,然而中国糖果却悄然跑出了一匹黑马,还成为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的转型样本。这家公司就是我们的校友和社员企业,金多多食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家公司,我简单介绍一下。金多多食品是连续数年,“世界糖果百强”中唯一的中国大陆品牌,生而全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的主流市场目前少有的中国糖果品牌。今年,我也有幸作为推荐人之一,推荐并见证了创始人马恩多成为“美国糖果名人堂”中唯一的中国人。我们嘉宾商学也为金多多开发和选送案例,获评《哈佛商业评论》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


事实上,食品行业的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非常大。


首先,由于食品品类本身的特性,各国对食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法规存在差异,这对中国食品的出口构成了技术壁垒。其次,中国食品安全在海外曾面临信誉挑战,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形象有所改善,但重建信任的过程依然漫长。此外,食品的保质期限制对本土营销策略和配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细化管理以保证食品新鲜度和品质。同时,宏观环境如国际政治关系和疫情等不稳定因素,也对中国食品的出海之路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性。譬如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时候,美国多家大型商超一度暂停了直接从中国进口食品,这对食品出口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


这些挑战,我想,从事食品行业的企业家都是深有体会的。


那么,金多多20年来是如何一步步破了这个艰难的局的呢?马恩多深知,要走出中国传统糖果企业固有的模式,在国际国内跟国际大品牌争得一杯羹,必须要守正出奇,在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三大能力打造方面,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道路。他死死咬住了两大能力不放松。


首先是产品力。在国外先进技术、高自动化设备、大规模生产、强大的品牌碾压之下,中国糖果品牌出海可以说几乎寸草不生。马恩多带领团队从创意糖果细分品类寻找机会,最早从西方的节庆糖果作为突破口,包括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西方四大节日。因为其需要创意设计,甚至局部还需要手工操作,这是欧美生产企业、大品牌公司难以生产的,给了中国糖果企业一点机会。超强的糖果创新创意能力,让金多多旗下的Amos阿麦斯收获了一大批国际头部的零售商、品牌商,甚至生产商的合作机会。


再是渠道力。如何全面实现全球化的渠道发展,马恩多制定了两个策略,一个就是首先建立高势能市场和渠道,第二个就是国际国内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糖果市场,也是高势能市场。相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市场和渠道也是高势能市场。这是难而正确的事,金多多做到了。Amos阿麦斯成为美国和日本主流市场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日本唯一的中国糖果品牌。相对国际大品牌来说,中国品牌出海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利用线上如何实现后来居上。Amos阿麦斯又一次为中国糖果实现了突破,成为了第一个在美国亚马逊上市的中国糖果品牌,今年也在亚马逊和Tiktok分别成为了糖果和食品类的销售冠军。


对于中国品牌出海而言,如何利用好线上?这就要求我们用好数字化优势和互联网的力量。


前几天,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先生来嘉宾商学北京总部参观指导,我们就中国企业全球化做了一些交流。他提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就是先走向数字化,再走向全球化。”比如在跨境电商行业,我们今天看到的在国外大火的SHEIN,已经上市的安可创新,以及拼多多旗下TEMU,这些跨境电商正是用数字化的能力,高效地调动了供应链能力,所以才能将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并带动了整个产业带、供应链上的大量中小企业一起实现全球化。


以上我分享的这5个案例,虽只是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缩影,却映射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的历程。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坚实步伐,也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奋斗与成长。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式拉开了中国企业第一次全球化大潮,由此迎来中国一代人的黄金机遇。黄金机遇的底层推动力来自于第四次产业转移,标志性事件是日本1986年左右出口份额达到9.86%的顶峰后,比较优势丧失等迫使其开始尝试产业转移。中国在这次产业转移中,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全球化挑战与机遇。2015年,中国出口达到顶峰,类似日本1986年。随着疫情远去,第五次产业转移将加速推进,2024年是第五次产业转移大爆发的元年,类似当时中国加入WTO。这次的产业转移,对于中国制造业更多是挑战,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等国的企业,通过全球化实现产能出海、品牌全球化。

这次全球化,中国企业最大机遇是全球消费中心转移(第一次从欧洲转移至美国、第二次从美国转移至日韩、第三次从日韩回流至美国、这次是转移至中国),中国成为世界消费根据地,中国品牌将像过去欧美日韩等品牌一样逐步实现品牌出海,2024年也将是中国品牌出海元年。

6、灯塔社:彼此照耀、兼济天下


2024年,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世界重构的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24年也是转折之年,中国经济发展将从GDP时代过度到GNP时代。从宏观角度,我们今天不能只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不了伟大的勤劳的开拓进取的中国企业家们在全世界创造的和拥有的巨大价值。我们要看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值。GNP和GNI时代已来,我们灯塔社的很多社员,先人一步,开创了美好新世界已经点亮了全球的光。

国家需要的,我们就去做。有灯塔,不迷路。我在想,在这波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嘉宾商学可以做些什么,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呢?

于是,我们发起了一项调研,共计发放了100份问卷。在短短24小时内,我们便回收了80份有效问卷。这一迅速的反馈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对全球化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迫切需求,我感受到一股汹涌的浪潮正在扑面而来。

我们对调研数据做了整理,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我们校友企业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企业服务、科技、消费品与消费电子品牌、零售餐饮连锁、汽车与新能源、互联网与跨境电商、房地产这八个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最大,符合整体的产业格局。在出海目的地方面,东南亚、欧洲、北美位列前茅,成为最被需要的海外市场,中东和拉美市场也显示出强劲的吸引力。

需求端,首先是政府、企业等合作伙伴的对接。最近一个月内,我们多大使馆、各国各行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希望今后在外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今天,印尼驻中国大使发来了祝贺视频,大使馆的代表也出席了我们的峰会。


其次是对目的地市场的调研需求,对目标国的法律环境有清晰的了解,确保合规经营。同时,销售渠道的开拓、员工的招募和培养,以及制定系统的全球化战略规划等等,都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企业的出海进程来看,我们嘉宾的同学们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和远见。目前有27%的企业已经处于起步试运营的阶段,25%的企业开始在特定区域进入聚焦深耕的阶段,21%的企业处于多区域扩张阶段,19%的企业已经在准备考察的阶段中,8%的企业则已经在全球开始扩张。在这些先行者中,有的已经成为可以照亮别人前路的灯塔,我也非常开心能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自己也立下愿景,在未来至少十年内,嘉宾商学灯塔社能够深度赋能1000家中国企业,助力它们实现全球化发展。这1000家企业的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案的成功,它们将成为榜样,带动和激励10000家、20000万家乃至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来,共同受益并成长。

灯塔社的使命就是让“让中国企业成为标杆,让全球商业无界融合”。坦诚讲,我们中国企业的声誉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的目标是期望帮助中国企业不仅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也能够为全球商业环境的改善和“无界融合”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倡导“Shining upon each other and the whole world”的价值观,“彼此照耀,兼济天下”。我们相信,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需要相互支持与启发,每座灯塔不仅照亮自己的前路,也应彼此照耀,共同前行。

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于领航,共享专业知识和出海经验;有导航,树立全球形象与品牌宣传;有通航,扩展全球网络与关键机会;还有护航,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定向帮扶。总而言之,灯塔社,是一个集案例研学、社群链接、品牌传播、咨询陪跑、合作交流于一体的,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专业平台。无论是跨越行业,还是跨越国度,都为社员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使企业家们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进步,始终领先。

感谢发起伊始的首批灯塔们,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支持。小手拉大手,方法一定有。

(灯塔社现在已经开启全球招募)


7、我有一个梦想

前面我与大家分享了一张地图,它记录了我们嘉宾商学带领企业去过的地方。我知道,仅凭借我们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发起平台的重要目的,是调动大家共同的价值和彼此的互助,We stand alone together.


基于这样的初心,我试图标注了我们校友企业在全球的所有据点。我发现,整个世界都被灯塔们点亮了。


有人说“不出海就出局”,有人说“出海不是选修是必修”。这些都可以,但当下真正的时代浪潮远远不是“出海”而已。出海只是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探索全球化的一小步动作。我们要看到,真正的一代人的机遇,是中国一大批企业开启了实现全球化的进程。

当我们启航出海,不应该只是想着如何迈出眼前这一小步,而是应该在出发伊始就开始长线主义地思考——我如何代表国家、代表行业、代表中国企业家,肩负起我们全球化的使命?如何在过程中用好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去变革优化产业?如何塑造好中国国家和企业家的美好声誉?新的生产方式会勾勒出什么样的新商业文明?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带领和陪伴中国企业家,在十年内完成全球化的历史大进程。陪伴大家,从中国企业到全球企业,从全球视野到全球扎根,从学习案例到成为案例……不知不觉,在成就你们的过程中,也成就嘉宾商学的全球化。未来,所有中国好案例,都成为全世界最瞩目的灯塔。


有灯塔,不迷路。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彼此照耀,兼济天下”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