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登基、赵一鸣起飞,消费品的宿命是去品牌化?

首页 · 2024-08-05

中国消费圈,正在拼多多化。


2019财年,京东(NASDAQ:JD)首次实现年度归母净利润转正,大赚121.84亿;阿里巴巴归母净利润上涨37%,财报发布后股价一路上攻,最终拿下300美元大关。


而同期的拼多多,却在2018年巨亏102.17亿后,再次亏损69.68亿。


那时京东的自营商品、自建物流、高价格、重服务模式受到追捧,阿里也推动菜鸟自营、设立天猫超市,跟京东一起卷服务。


相比之下,被中产疯狂diss“砍一刀”和贩卖假货的拼多多,简直low爆了。


5年后的2024年,京东归母净利润(2024年Q1vs2019年Q1)原地踏步,阿里股价跌到100美元下方,拼多多却成了电商新王。


它依然坚持平台化和低价策略,但中产的态度早已从diss变成真香。


阿里、京东也从卷服务变成卷低价,逐渐拼多多化。


不只是电商,消费品也在拼多多化。


曾经的品牌溢价神话,比如42元一碗的“养心面”、66元一支的“粉钻雪糕”、98元一个的牛角包,如今关店的关店、倒闭的倒闭。所谓的新消费品牌,纷纷向性价比低头,早就顾不得怕掉的王冠了。


在线下零售中,最具“拼多多气质”的是零食集合店,这也是近5年来为数不多实现大幅增长的线下业态。鸣鸣很忙集团旗下的赵一鸣和零食很忙,门店总数已突破10000家,而5年前的2019年,赵一鸣才刚开始开店,零食很忙也不过200多家店。


零食集合店的杀手锏,是通过“去经销商化”和“去品牌化”实现极致性价比。


据招商证券研究,零食集合店直接跟上游厂商合作,不收进场费、广告费等杂费,采购成本更低;在店里,9成以上是你在商超没见过的品牌,或者某些大牌的“雷碧款”“哇哈哈款”。售卖方式也很复古,以称重为主,有点搞批发的感觉。


看着有点low,但在强大的销量面前,出身高贵的大牌零食也无法拒绝。


比如盐津铺子,它早期的渠道以KA为主,零食很忙只用一年,就替代沃尔玛成为它的第一大渠道,2023年,鸣鸣很忙集团贡献的销售额占到盐津铺子总营收的12.38%。


盐津铺子的销售策略也从“高成本下的高品质+高性价比”,变成了“低成本之上的高品质+高性价比”,便宜才是王道。


更惨烈的是良品铺子,曾经的“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如今变成“价格刺客”,只能降价求生。2023年11月29 日,良品铺子总经理杨银芬宣布,要实施17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12月底,坚果、烘焙、肉类、素食等核心品类的大单品又降价30%~47%。现在的良品铺子,几乎失去了品牌的最大优势——溢价。没有溢价的品牌,与白牌无异。


一边是拼多多、零食集合店和白牌大行其道,一边是京东和消费品的溢价消失。


在性价比时代,还有必要砸钱做品牌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品牌是怎么诞生的?


以中华老字号王麻子为例。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王掌柜在北京宣武门外经营“刀剪杂货铺”,因为刀剪质量好,在顾客中有信誉,大家又看到他脸上有麻子,就管他卖的刀剪叫“王麻子”。


但这一时期的王麻子刀剪只能算有“口碑”,真正让其成为品牌的,是后来王掌柜扩大规模,部分刀剪从外部收购,检验合格后跟自产刀剪一样,统一打包到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销售。


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他的后代又在刀剪上印上“王麻子”三个字。有这三个字,你买的刀剪质量绝对差不了。这时的王麻子,才算得上是品牌。


所以品牌的诞生,是为了建立信任关系,在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商业社会中,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今天频繁提及的提高溢价、辨识度、给消费者带来身份标签等等,都是品牌后续衍生出的作用。


回到建立信任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和零食集合店们似乎都没有实现“去品牌化”,因为他们始终在致力于赢得信任。


拼多多诞生于2015年,野蛮生长了4年后,从2019年开始,便推出百亿补贴活动,这是他二次腾飞的起点。


拼多多不但靠百亿补贴引进了苹果、小米等大品牌,吸引到五环内用户的关注,更成功扭转了自己“假货集中营”的形象,用百亿补贴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零食集合店也一样,虽然以销售白牌为主,但在店铺的醒目位置,一定会放上大牌零食引流,巴黎水、旺仔牛奶、乐事薯片、可口可乐都是常客。他们卖这些大牌基本不赚钱,不为交个朋友,为赚个信任——“乐事都比外面便宜这么多,那些我没见过的牌子应该也不贵吧?”


除了通过品牌建立信任关系,拼多多和零食集合店也在吃品牌带来的供应链红利。


以零食集合店为例,食品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出现食安问题,1块钱1双的袜子1天穿破了,消费者最多给个差评:“便宜果然没好货”;但如果是1块钱100ml的旺子牛奶,喝完导致腹泻,商家面临的可能是倾家荡产的罚款,甚至牢狱之灾。


白牌们是怎么做到既有低成本、又有安全保障的?


因为他们多数都做过品牌代工厂。


在小红书,“大牌零食平价代工厂合集”“同源工厂美食测评”“知名品牌供应商盘点”的攻略随处可见。


品牌商严格的品控,倒逼代工厂升级设备、严抓生产,成为食品行业的基础设施。


2010年之后,借助电商平台崛起的新品牌,大部分都是依靠代工厂才迅速抢占市场。既然是基础设施,当然可以雨露均沾,同时为多个品牌供货。生产同一原料、同一配方的产品,有的工厂甚至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包装、规格和品牌。


比如三只松鼠、百草味、李子柒、良品铺子的酸辣粉、红油面皮等产品的代工厂,都是阿宽食品。


依靠代工赚到足够的资本后,他们也会寻求做自有品牌,在自有品牌还不够响亮的阶段,就是白牌。


所以所谓的白牌,不过是还没有打出声量、还没有赚到太多溢价的品牌,但他的方向很明确,依然是打造品牌。


当然,在新的市场环境里,品牌策略跟过去自然有巨大差别。尤其是在“不出海就出局”的当下,想让品牌“走出去”,又是更大的挑战。


如何在新环境里把握新趋势、打造品牌新动能?


8月8日,嘉宾商学灯塔社与嘉宾校友主办的中国品牌节联动,共同探索中国品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灯塔社也将在这一天正式启航。


届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金嗓子集团董事长江佩珍,以及上千余名企业家会到场交流。


8月9日上午,灯塔社走进王老吉,王老吉刺柠吉董事长叶继曾现场分享,如何通过品牌把一个区域性饮料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8月9日下午,灯塔社走进亿航智能,学习在前沿性的硬科技领域,亿航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誉,成为城市空中交通行业中的佼佼者。


有灯塔,不迷路,8月8日,广州见,见全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