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香港上市,全球化硬仗开始
案例·商业报道 · 2024-09-26
账上躺着600亿元的美的,为什么要去香港二次上市?
答案是,为了全球化。即便是世界500强美的,面对全球化,也有一场硬仗要打,要先积累弹药粮草。
9月17日中秋节当天,美的在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成为继海信、海尔之后,又一家“A+H”股双主体上市的家电巨头,融资310亿港元,也创下近三年来港股最大IPO。
这次港股的发行价,相比美的9月12日A股收盘价打了八折,折价招股,在低迷的市场中赢得不少关注,不仅吸引了中远海运、博裕资本等18家基石投资者,还在上市当天收涨7.85%,第二天收涨8.71%。
投资者开心,港交所也开心,唯一的问题是,不缺钱的美的为什么要二次上市。
今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美的高管明确表示,赴港上市不是为了募集资金,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备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突破什么呢?美的目前的战略是“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所谓突破,就希望在全球化上有所突破。
一个月前,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也强调,当下最重要的是“全面走出去”。
1、假全球化?
美的之前没有走出去吗?
走出去了,又没完全出去。
早在1985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就提出了“不与国内同行抢市场,走出国门争天下”的战略,此后美的2000年在西班牙成立首个海外办公室,2007年在越南投产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全球化步伐并不算慢。目前,美的在海外设有17个研发中心和21个主要生产基地,业务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0%。
按照Frost&Sullivan的数据,美的占全球家电市场7.9%的份额,以销量和营收计是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在家用空调(23.7%)、洗衣机(14.2%)、冰箱(10.5%)、厨电(6.0%)等领域都跻身全球销量前三。
然而,上面这些数字背后,苦涩的现实是:美的海外收入的60%来自OEM,也就是代工业务。很多国际大牌家电,其实都是由美的代工的,但美的OBM(自主品牌)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而且海外收入几乎全部来自自有品牌。海信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超过80%来自自有品牌。
想想看,海尔旗下征战国际市场的品牌,耳熟能详的有海尔、卡萨帝、AQUA(原三洋的白电业务)、GEA(原GE家电业务)、斐雪派克等。海信旗下有海信和东芝电视,每届世界杯、欧洲杯都要耗费巨资打出“世界第二”“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广告语。而美的,公众熟知的可能只有美的和东芝家电(白电业务),与其3700亿元营收的体量颇为不符。
在2024年《财富》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榜单,家庭设备和家居行业榜上,中国企业只有海尔智家入选。
在社交平台Facebook上,美的官方账号的关注数是196万,而海尔是1293万,海信是347万,这也侧面反映出各自运营国际市场、与国际消费者连接互动的深浅程度。
美的在海外的投入和布局并不少,例如对KUKA、以色列伺服公司Servotronix的收购,但这些更多聚焦于生产环节和to B业务,而非面向消费者的品牌。美的的产品实力无人怀疑,但品牌的全球影响力相对有限。
其实早在2014年财报中,美的就表示“美的海外销售占公司总销售将超过50%”,到2020年底,美的集团国际副总裁赵文心又表示,未来三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要达到50%以上。但时至今日,这个比例仍未达到。
因此,曾有行业研究机构尖锐地评价,美的目前仍是“假全球化”。
2、“OBM第一”
美的不想改变这一切么?当然想,但困难重重。
首先是布局原本就慢了一步,高端品牌COLMO直到2018年才诞生,出海则更晚,其他品牌的本地化改造和国际人才培养也不够及时。这或许源自早期海外布局效果不佳——越南工厂花了足足10年才盈利,东芝家电收购后也有一段低迷——带来的顾虑和谨慎。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曾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自有品牌,但在世界大部分国家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OEM上,因为还没有能力出口自有品牌。七八年前,很多企业在海外推广自有品牌,大都以失败告终。即使我们用10亿在外面打品牌也起不了明显的作用。”
事实证明,要克服的困难一点也绕不过,该交的学费一分也不能少。
其次是时间窗口稍纵即逝,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是在2016年,美的控股KUKA是在2017年,在如今美国、欧洲对中国企业日益防范的大背景下,已经很难想象类似于对GE家电这样的收购能轻松通过各国的反垄断调查。
最后是美的海外资金也较为紧张,截至2023年年底,美的集团财报中的外币货币性项目余额为745.38亿人民币,而外币货币性负债达到928.52亿人民币,负债规模超出资产183.14亿人民币。美的账面上的600亿元,大多是内地资金,要想转到海外去开拓业务,阻碍很多。
目前国内传统的家电业务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增长放缓,于是2023年,美的提出“OBM第一”战略,如今又迈出了港股上市这一步,就说明全球化——尤其是自有品牌的全球化对他们而言是势在必得。而这几天的股价走势,也说明市场相信美的能做到。
美的表示,这次融资主要有三个用途:20%将用于全球研发投入;35%将用于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升级,35%将用于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
实际上,美的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全球化收购,今年4月,美的以6.5亿欧元收购Arbonia AG旗下Climate业务,增强暖通业务产能与渠道优势;6月,美的以1.75亿欧元收购Teka Group,增强在欧洲大厨电业务的影响力。
市场还曾传出美的尝试收购伊莱克斯,但由于“无法满足伊莱克斯及其最大股东Investor AB提出的所有要求”,交易暂时被搁置,但如今美的海外资金充足,会不会开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尚未可知。
美的是曼城足球俱乐部的全球官方合作伙伴,去年还签约知名球星哈兰德作为全球品牌代言人,目的也是扩大品牌在欧洲市场,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由此来看,美的的全球化确实在加速。
3、路在脚下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说:“全球化的挑战有很多,如贸易摩擦、技术竞赛、法律法规、文化冲突、原材料上涨、国际物流涨价等风险,而对于美的来说,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全价值链的本地化。”
从研发全球化——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到制造全球化——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再到销售网络全球化——在海外打响品牌,最后到人才的全球化——成为彻底的全球公司,美的仍在为第三步、第四步而努力。
但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我们仍然对美的充满信心,因为其产品力、创新力、研发能力都毋庸置疑,这是一切的根基,也是最坚实的壁垒。
我们曾经走访美的工厂,当时一位研发负责人充满自信地告诉我们:美的洗碗机有一处凹槽,有些国际品牌找我们代工生产,有些同类品牌模仿我们的设计,也会在那里打一个凹槽,但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凹槽,只有我们知道,这是我们无数次实验后的成果,那些实验数据都在我们手里。
如今,港交所的大门向美的敞开,全球化的弹药粮草已经入手,路还很长,路在脚下,踏上征途,比抵达终点更重要。
作者 | 杨帅
出品 | 灯塔社Global
参考资料:
[1]美的港股上市首日涨超7%,它离真正的全球品牌还有多远?.界面新闻.2024
[2]美的集团能否走出“假全球化”?.EqualOcean.2024
[3]美的方洪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中国企业家杂志.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