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机器人,车企的下一站
我有嘉宾 · 2025-04-09
在过去的2024年,最具确定性的赛道是汽车。
2025年赛道又多了一条,那就是机器人。并且它一定会走一遍车圈的老路。
今年全国“两会”,“机器人”再次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讲数字经济时提到“智能机器人”,讲未来产业时又提到“具身智能”。
什么叫“具身智能”呢?简单说,就是“具备身体的人工智能”,最常见的就是人形机器人。
除了政府报告,人大代表们也反复提及机器人。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建议:“推动高智能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他还在走上“代表通道”时说:汽车产业和机器人开始融合。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建议:“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小米董事长雷军今年没提机器人,但两年前他就建议过,要“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
为什么这些造车的企业家都建议发展人形机器人呢?
因为他们都在做了。
2020年,小鹏成立“鹏行智能”,开始造机器人。去年11月,他们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中文名叫“老铁”。我去CES 2025(2025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时,看到英伟达黄仁勋带着国内外各家机器人一同亮相,其中就有小鹏老铁。
去年12月,广汽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今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明年要实现整机量产。
2022年,小米推出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 One,中文名是“铁大”。目前他们正在推进铁大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
2025年2月,大摩(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人形机器人100强(Humanoid 100)》报告,在入选的22家开发完整人形机器人的上市公司里,有7家车企,其中就包括广汽、小米、小鹏。
除了他们仨,机器人赛道里的车企玩家还有很多。
比如特斯拉,今年年初,马斯克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产量目标是:2025年数千台,2026年5万到10万台,2027年50万到100万台。
再比如比亚迪十五事业部已经开启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尧舜禹”。
还有奇瑞、上汽、长安、理想……不是在造机器人,就是表示100%会做机器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至少18家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为什么车企都要扎堆造人形机器人?道理很简单,讲三点。
第一,技术同源。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应用的技术和零部件非常相近。比如高性能电池和轻量化材料,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和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再比如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和传感器,很多汽车的技术和供应链都能用在造机器人上,这就节省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所以车企是近水楼台、一脉相承。未来,机器人相关技术又可以反哺汽车。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变形金刚》,大黄蜂一会是个机器人,一会儿又是一台赛车,它的设定就这样要来到现实世界了。
第二,内部应用。机器人工作时间长、工作质量稳定,还能适应恶劣环境,各家车企工厂自己就用得上,这些工厂还能成为机器人的训练和测试场景,特斯拉的擎天柱就最先部署在自家工厂里,小鹏老铁、广汽GoMate也首选进入自家工厂打工。比亚迪、吉利的机器人还没出生,但他们已经为工厂引入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了。
第三,价值想象。汽车产业竞争太残酷了,车企也要放眼未来。根据高盛的研究报告,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不仅市场空间广阔,其实资本的想象也很广阔。马斯克还说,擎天柱机器人将来可能比特斯拉汽车更赚钱。
当然,想象是美好的,现实中还至少有两大挑战:
其一,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比汽车更难,造人形机器人的成功率比自动驾驶汽车更低。李想就说过:“车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我们连L4级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
其二,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这就让大规模普及变得困难。马斯克曾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到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对于一些还在亏损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也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无论如何,我们面对新的风口,众多车企选择当仁不让。你觉得哪家会笑到最后呢?在评论区里说说吧。
作者 | 吴婷
参考资料:
[1]Humanoid 100.2025.Morgan Stanley
[2]邓莉、张露、钟达文.从造车到造机器人,距离有多远.广州日报
[3]闫启.智驾企业转攻机器人:行业困局下的集体谋变.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