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刘志迎:解码“合肥模式”|嘉宾一线课堂
灯塔社 · 2025-07-17
在中国商业生态中,表面上互相竞争的是企业,实际上,也是城市的角力。
城市格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城市能够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集聚和创新生态,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全方位支撑。新世纪以来,合肥就以其独特的“合肥模式”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标杆城市。
合肥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运用“投行思维”,采取“以投带引”策略,先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再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形成良性循环。合肥政府先后投资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企业,不仅培育了本土龙头,还打造了智能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在《合肥有模式吗》一书中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揭示了合肥如何通过政府引导、资本运作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近日,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带领30多位企业家学员前往安徽合肥,开展了以「镜鉴时代 汽车产业与科技变革」为主题的深度访学。在嘉宾派合肥站访学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亲临课堂,为同学们带来《合肥模式案例解读》主题授课。
以下为授课部分内容精编版,Enjoy~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在嘉宾派授课
1、在时空中定位合肥
历史上的合肥是个很小的城市,大概有5万人口,5条马路,5家小作坊。但是合肥的历史很长,有2000多年历史,隋朝时做过庐州,合肥又称庐州府,三国期间的逍遥津之战就发生在合肥。合肥的名字来自于东淝河和南淝河相交之处,在历史演变中名字由“淝”演化为“肥”。新中国建立后的渡江战役总指挥部就设立在合肥滨湖,后来安徽把省会从安庆搬到了合肥。
合肥最早的农村改革叫肥西小井庄包产到户,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火种。而燎原的不止一粒星火,安徽是第一家民营企业的诞生地。傻子瓜子曾在安徽起家,老板雇佣几十人发展生意,但由于老板小市民阶级思维浓厚无法把生意做大做强。另一位企业家陈先保做洽洽瓜子,他是江南大学毕业生,把洽洽瓜子做成了上市企业。两者不同的发展应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的那句话,“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安徽经济改革打了好多次枪,也得到了中央认可。所以合肥早期对国有企业改革下手非常快,合肥市芜湖路桥和长江路桥东边的工厂区在本轮改革中获得收益,但是发展极不均衡,部分地区改革过早,出现了大量下岗人员。
当时的合肥市长下决心拉起合肥架构,走出了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把临近巢湖的合肥建成了滨湖城市大框架。接下来为了提高GDP治理巢湖,合肥市合并巢湖市,申报滨湖科学城做新区,但是合肥新区始终没能批准成功。现在的合肥从解放初期的小县城,成长为一个有着1.23万亿GDP和1000万人口的新一线城市。
从空间维度上看,合肥坐落在江淮分水岭、南北分界线,从合肥开车往北走吃面,往南走吃米,合肥在位置上不南不北。合肥不属于东部沿海城市也不属于西部城市,从90年代就有称呼叫“不东不西”。因为地理条件限制,历史上从合肥往东、往南、往西都不太通畅,只有往北走便利一些,这就是合肥的交通之痛。
接下来到了新世纪,合肥迎来高速公路时代,终于抓住了中国基建窗口期。中国在建筑领域被称为基建狂魔,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通信、港口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库兹列茨建筑周期来看,小国是15年一个周期,大国是25年一个周期,那么中国属于大国,正处于建筑周期尾声。合肥抓住基建时机高速发展交通基建,使得合肥成为米字型高铁通道,目前发展水平仅次于郑州,待合肥开通西端和沿江高铁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交通枢纽。
米字型交通让合肥拥有了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联想生产基地联宝科技就在合肥建立工厂,很多汽车家电企业也把生产工厂搬到合肥,这都是因为米字型交通让合肥占据了有利的区位优势。
再看城市维,合肥曾经是个小型城市,在1951年的时候只设置了4个区。直到2005年孙金龙来合肥当市委书记,用大拆违、大建设、大发展这三大手段,大拆大建才促使城市一路发展。在当时的合肥没有人相信,能站在合肥地标四牌楼上看见近郊的大蜀山,但是后来的合肥在建设中实现了这件事情。不破不立,为了合肥的城市建设,当地甚至为了把一条黄山路打通,就要炸掉一栋十几层的楼。正因为这样的魄力,才拉开了合肥的城市大框架,合肥通过区划调整,把巢湖变成了合肥市内湖,合肥的城市高架里程数超过了南京,后来的合肥也成了新一线城市。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在嘉宾派授课
2、在发展中重塑合肥
从产业维度上看,安徽是一个中部省份,属于农业大省。沿海沿江城市都有工业带,合肥也得寻找自己的工业发展之路。
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经济发展被划分在华东局,当时的省委书记想到“海派援肥”这个方法,跑到上海招商引资,要求上海支持安徽经济发展,于是给安徽迁来了108家企业,这其中有五十几家企业在合肥安家。比如无线电二厂、佳通轮胎汽车厂等等都是从上海迁过来的企业。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合肥经历企业改革,导致合肥东城区大量工人下岗,但是这次改革也成就了一批名牌企业,比如黄山电视机、开源轮胎、子午轮胎。最有历史意义的要属万燕VCD, 创始人姜万勐在合肥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不仅颠覆了日本的磁带式录像机,可以说是颠覆了一整个产业。
接下来合肥又源源不断诞生了一批优秀知名企业,像是美菱电冰箱、荣事达洗衣机、合力叉车等等。当这些企业频繁登上中央电视台,在全国打响知名度以后,合肥通过这些企业继续在上下游招商引资,把海尔招了过来,形成了合肥现在的海尔工业园,产值高达200多亿。很多企业闻风而动,收购合肥企业,陆续在合肥安家,形成了合肥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又因为合肥生产电视机,来了屏幕企业京东方,因为合肥生产家电,合肥引进了芯片企业长鑫存储。合肥就这样沿着产业链延伸,引进挖掘了一批优秀企业。
后来合肥人总结出一条企业发展口号“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芯”指的是的以长鑫、晶合为代表的芯片企业,合肥的芯片制造业在全国排名第三位,有望冲击到第二位。“汽”指的是汽车产业,“急”主要是指以清华的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代表的应急产业。“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以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在嘉宾派授课
再看创新维度,合肥在经济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在科技创新层面全国领先,主要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物质研究院这两个单位有密切关系。
第一个是中科大,中科大曾经想迁往河南跟江西,但这两个地方都无法养活中科大,接着中科大来到安徽安庆,又因为地方太小被迫放弃,后来中科大来到合肥,才占到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址。中科大属于C9 高校,跟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齐名,科研实力雄厚,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强力支撑。
第二个是合肥科学岛,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大量科学实验室,实验设备都安放在科学岛上。合肥能够与美国展开竞争的两个未来产业,一个中科大有关系,一个与科学岛有关系。这两个未来产业其一是量子技术,中科大的科研水平可以跟美国可以平起平坐。
另一个未来产业是核聚变,科学岛上有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有“人造太阳”之称。核聚变也被称为未来的终极能源,只要核聚变实验成功,未来中国的用电可以便宜到几厘钱一度。
现在中国的国家发电量极大,是世界总发电量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多,在全球太阳能和光伏发电量当中,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来自中国。所以中国的用电费用要比其他国家更便宜,国家三大电网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内蒙古电网在内,平均电价费用在4 毛多。拿日本来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掌握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但是丰田在日本并不生产电动汽车,原因就是电价太贵。自日本福岛核电站出问题以后,日本电价居高不下,民用电费用达到9块人民币一度,马路上灯光昏暗,日本是一个严重缺电的国家。
第三个,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安徽省有180 家上市公司,其中有90家上市公司在合肥,合肥这90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在高新区,高新区中的一半上市公司就是从这个大学科技园中孵化出来的。比如科大讯飞、安科生物、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等企业都在科技园中孵化过。
合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2004年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 年改革试点成为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有四个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为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大湾区,最后一个就是合肥。在合肥建立的世界一流科学实验室最多,后来合肥市定位就叫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等合肥建立成科学中心,科研水平也会提升到国际水平。
接下来是资本维,合肥是一座“赌”城,这个名称起源于合肥投资京东方一事。2008年之前,京东方在成都有5.5代线生产线,但是因为受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5.5代线面临淘汰,生产线升级刻不容缓。京东方开始到处找融资,它先是把目光放在了深圳,希望能跟深圳市政府合作,由深圳市政府投资把京东方的生产线升级为6.5的先进生产线,京东方会把公司搬到深圳。这种做法就是现在常说的招商。但是就在双方谈判之际,夏普横插一脚,对深圳市政府说,他们的技术比京东方好,不如放弃京东方转而投他们,于是深圳市选择了夏普。后来京东方去上海谈合作,同样因为夏普跟去了,上海市也没有投资京东方。
合肥在得知京东方在寻找地方政府合作后,派出代表团队找京东方沟通合作。京东方对此前夏普的做法心有余悸,问合肥代表团如果夏普来了,你们到时候会选择哪个?而回答是,如果夏普来我们两个都投。
夏普其实并不是为了拉投资,有一个财经学理论叫在位者威胁,指的是一种在产业竞争中的玩法,当某企业是产业中很优秀的老大时,不希望有新的投资者进入所在行业,只要竞争企业准备扩大去哪里投资,他就会去哪里搅局。因为他要维持所在产业的产能以及价格,一旦有新的投入进来,产品过剩之后他在行业当中就赚不到钱了。夏普所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了解财经学相关知识,才会遇到在两个企业中难以选择的情况。
最终结果是合肥给京东方投资,拿出300亿财政收入中的一半,陆陆续续给京东方投资了150亿,合肥在这个项目上是在赌运气,索性合肥这次也不亏,大概赚了50亿。在股票市场中有定向投资的说法,合肥在京东方项目中跑通了这个模式,后来在发展蔚来汽车、维信诺等企业时也是这个玩法。去年合肥投资不少钱,从账面浮盈上看大概 300 多亿,这说明即使合肥退出来也能赚300 多亿,所以很多人称,要跟着合肥市来投股票,合肥投哪个企业他们就投哪个企业,这样肯定能赚大钱。
在学术上,合肥的这种做法叫定向增发,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合肥做成了,国家领导人来合肥参观时,合肥当地领导还专门带着去京东方参观,合肥招商引资的手法因此得名“合肥模式”。
而京东方经过不断投资,发展到现在拥有十代线,但是这里面也遇到过困境,那就是京东方显示屏的原始技术从哪来。原始技术来源不清楚可能会遇到知识产权官司,会像晋江芯片一样被美国打压得做不成。合肥在这个地方把握得很好,京东方名义上并购了一家韩国企业,从此技术来源清晰了。后来京东方继续搞长线存储跟芯片,又用同样的方法并购一家德国存储芯片企业作为技术来源。
一系列产业源源不断的出现,是基于合肥的两种路径,“移大树”和“育幼苗”。“移大树”是指企业想发展需要投资扩张,但是手上的钱不够时,合肥市可以出钱,但是企业总部或者制造基地需要搬到合肥来,类似蔚来跟京东方就是这么来的。
“育幼苗”指的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可以拿过来到合肥孵化创业,然后慢慢地成长为一棵大树,比如科大讯飞。刘庆峰的导师在1982 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到1999 年刘庆峰博士毕业在大学科技园里跟三五好友创业,历经了 17 年时间。而科大讯飞在2008 年主板上市,经过多年发展,科大讯飞才慢慢发展成一个市值千亿的大企业,这就是“育幼苗”数十年努力的成功。
现在合肥的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有外来的资金进行投资。全国 5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6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是负值,财务费用负值就是把市场融来的资金放在各种理财,带来了很多利息,所以企业不缺钱。但是安徽很多上市公司都在银行存钱,而浙江的上市公司到处去投资各种高科技小企业,合肥的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的小企业,就是由不少浙江人来投资。
所以只有好企业才能吸引来投资,招商引资也不是仅仅搬过来一个企业就可以的,更多的是要到市场上融资,靠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获得发展。没有上市公司说明发展速度不行,说明没有好企业,安徽的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八位,上市是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嘉宾派学员在授课现场
3、全方位助推企业的合肥
再来讲讲合肥的人才,合肥的人口很少,那人才从哪来?合肥的人才基本上从下面地县市来,然后是从中西部来,而安徽的大量人才走出去了。
在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流失第一大省是河南,有1400万人口从河南出走,这1400万人口中包含大量人才。第二大省就是安徽,流失人口数量1100万,大量的优秀人才出走。南京人称徽京,生活着大量安徽人,上海的安徽人有300万,很多人都说上海是安徽的第二大城市。而安徽的第一大城市合肥,市中心也就500万人口,上海聚集的安徽人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合肥。
安徽人才大量流失,一个聚集在省内合肥,另一个聚集在省外。中部地区都是省会城市一城独大,沿海城市从辽宁的沈阳、大连到浙江的宁波、杭州等地,都有发展良好的第二大城市,这就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中部地区没有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导致省会人口聚集。
而合肥有54所高校,其中中科大培养了大量高精尖人才,曾经中科大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去国外读书,中科大被称为USTCUS(美国培训中心)。但是近些年由于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像联保、海尔、格力、美的、长安汽车、大众汽车等企业在合肥集聚校招,在这过程中把很多优秀的985高校人才聚集下来了。一个地方只有一流企业、一流研究院所,才能够吸引到人才,如果没有这些就留不下人才。
合肥这些年在大型研究院所上面下了很多功夫,合肥大概有2万多台湾人来芯片企业做芯片,他们在合肥拿的工资比在台湾的工资要高1/3,中科大开设了MBA和EMBA,只要台湾学生读过大学,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就可以直接来上学。合肥的海外人才还有韩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韩国人主要在京东方,德国人为大众汽车工作,这些人才的集聚都是靠大厂吸引过来。
接下来是民生问题,对富豪家庭来讲,孩子要么上国际学校,要么上所在城市的最好学校,家长总有办法搞进去。但是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如果到处都是学区房,根本没办法上到好学校。所以教育的均衡化最重要,均衡化才能使这个城市更好地发展。
对企业影响较大的还是营商环境,东北的人才流失严重,网上有句话叫“东北人占领海南”,说的就是东北人口问题,背后反应的就是东北营商环境不够优越。深圳企业家到东北发展可能会遇上水土不服,比如东北当地政府说的话不一定能兑现,讲的给你多少钱最后可能会没有消息。而山东固有思维太浓,官本位思想太重,同样很难搞活企业。所以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再说严重点就是投资就不过黄河。这是因为北方地区的固有思维都很重,南方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
然后是合肥的生态,合肥的地理特点是头顶一碗水,腰系一袋水,脚踩一盆水。头顶一碗水就是东部水库的水,都是通过配合干渠从大别山引进来的无污染水,腰系一袋水就是淝河的水,脚踩一盆水就是巢湖的水。
第一个是巢湖,曾经巢湖的水洗到脸上脸臭,洗到手上手臭,现在基本上都解决了。合肥通过引江济淮工程解决水污染问题,引江济淮也是一个让身处淮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和江苏三省都受益的工程。安徽把巢湖治理好后是一块名片,现在为了环境保护,环巢湖周围一公里都不允许有建筑。
第二个是生态廊道。第三个是引江济淮大工程,原来最大的渡槽是在德国,现在最大的渡槽就是合肥。渡槽是指上面是大别山,下面是一条合肥市区千万人口饮用的派河干渠,下面是引江济淮的这条河,河上之河就是渡槽。这条全世界最大的渡槽高科技含量很高。
再有就是合肥政策,企业家在无锡、武汉等全国各地有开设企业,那合肥的产业政策究竟跟其他地方的产业政策有什么区别?也许从政策字面上看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肥的政策能兑现。合肥的一系列政策通过链长制、一企一策等等具体措施推动企业发展。
比如说某位张总的企业要到合肥投资,那他可以找市长或者招商部门单独谈一套政策。如果是另一个翟总要来合肥投资,肯定会另外又做套政策,这就是一企一策。合肥为了把比亚迪搞到合肥来就单独搞了一套政策,仅仅是研发费用给比亚迪补贴了87个亿,所以比亚迪大制造基地才放到合肥,现在的安徽已经变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第一大省。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在嘉宾派授课
4、合肥有没有模式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合肥到底有没有模式。
合肥真正深入理解了国家所提出来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看看西方人怎么干的,亚当斯密最早在177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国富论》,《国富论》的全名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
为什么这本书是经济学的圣经,因为亚当斯密讲得很清楚,他说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过去在改革开放以前死活不承认个人利益,都要集体利益。曾经有部影片叫《青松岭》,在青松岭生活的人种了辣椒要上集市卖,都会被人批评要把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而不允许私人经营的结果,就是把我们的国民经济搞到崩溃边缘。一旦我们放开了允许私人经营的经济后,中国经济增速一路飙升,迅速达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所以回过头来看,1776年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在1776年这一年,美国建国,中国乾隆焚书,英国瓦特改造蒸汽机成功,西方进入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在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美国成立新的政治制度背景下,中国人还在皇帝统治下把知识烧掉。这都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
亚当斯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包括前期在1759年写的《道德情操论》和1761年写的《国富论》中,总共有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政府不用管。市场中的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是个人推动社会进步,是由市场来推动社会进步,市场就是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讲得很清楚,他说我们吃的牛排、面包,跟喝的啤酒,不是因为屠夫、面包师,或者是啤酒酿造师对我们的恩惠,而是他们要追求个人利益。他们要是想永久性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必须要销售很好的牛排,很好的啤酒和很好的面包,这是由市场自身来决定的。
那政府就是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敲更的更夫,过去都是每敲三下喊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守夜人需要干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维护国家安全;第二件事情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是要有司法;第三件事情就是提供公共物品,比如说教育道路的修建,免费医疗。
而我们现在是政府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想管。很多时候我们要依靠看不见的手,政府需要收手。
可是我们前几年出现了一个问题。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但这只手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需要政府这只手来干预弥补市场的缺陷。比如要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在司法上保持公正,需要保护那些骗钱欠钱的能够及时还款。但是问题在于政府这只手又想什么都干,同时还有一只看不见的脚,踩住了一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所以老是搞不到位。那这一只看不见的脚就是腐败。
在1936年之前,西方国家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经济,政府就干守夜人的那三件事,但是在1929到1933 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倒退了30年。于是另外一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了一本书,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是就业与通货膨胀这些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叫政府要干预经济。
他说既然发生了经济危机,整个市场经济不好,企业运转不下去,那就要刺激投资、刺激消费。那方法就可以是把伦敦南部全部拆掉,再漂亮地建起来,这就有投资了。我们国家这几年就这样干的,叫棚户区改造,就是把破楼拆掉再漂亮地建起来。那人民不消费就可以给家庭妇女发券,让他们上食堂去买,这样经济就运转起来了。我们最近两年也是这样,你只要以旧换新买家电就可以拿补贴,无论买什么都有补贴,这就是凯恩斯理论。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的理论不管用了,因为一方面经济停滞,另外一方面通货膨胀,这叫经济滞胀。于是供给学派出来了,他们讲究“放”,指的是让民营企业发展,把国有企业解散掉,完全让市场放手去做,政府不要干预。
我们一直对民营企业不太放心,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认为民营企业重要,然后请任正非登人民日报头版做采访,把著名民营企业家请来开座谈会。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认为民营企业都改变不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本性,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这种摇摆不定,导致我们一直没能让民营经济很好地发展。
2008年以后新凯恩斯主义抬头,讲政府要干预。现在非常好笑的是,美国特朗普在学中国,不允许哈佛发表不正确的言论,不管怎么样也学中国搞制造。特朗普在学中国,我们在学美国,每个人都看对方长得更漂亮。
西方一直是看不见的手在作用,偶尔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把它拉一下,就比如说看不见的手走路走歪了,政府就伸出手把他拉到正路上,拉完手收回来了,然后市场看不见的手又走歪了,他又伸手拉一把。而国内始终是政府这只手把民营企业捆在里面,看企业实在跑不动了,再放一点点让你走。当你走得过快了,这时候又把手拉紧了。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民营企业的行动被政府控制着。所以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当然政府如何利用这种市场机制,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那合肥市到底做对了什么呢?合肥市做对的是围绕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业链指的是原料、材料、原件、零件、部件、成品、经销商、客户。如果我们要做京东方的显示屏。那就要助力显示屏下游的电视机、电脑、手机的生产需要。这时候需要上游生产零件元件材料,比如搞芯片研究、材料开发等等,这样一路顺下来就形成了一个创新链。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来解决产业链中间的技术问题。
接着是围绕创新链来布局产业链。比如科大的量子技术是实验室里面的一项技术,然后通过布局把它慢慢做成设备,再慢慢产品功能化,最后把它变成产业。所以是从高校技术演变为产业,所以这个技术是赋能。
真正的合肥模式实际上是围绕着产业链、创新链布局资金链。
你看我们是在大学科研所里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要经过模糊迭代,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需要经过一个魔鬼河,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要经过一个死亡谷,从商业化到产业化中间还要经过个达尔文之海,在产业化了以后还有衰退的鸿沟。所以一项大学实验室里的技术要演变成一种产业,是一个漫长的故事,而且要经历很多道风险。
在基础研究阶段由政府来投入资金,因为基础研究就是公共产品。但是到了应用技术研究阶段,企业可以投入一点,但还是主要由政府来投入。再到了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就以企业为主,政府可以补贴一点。然后企业到了死亡谷阶段就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民间的天使投资,一个是政府成立种子基金。再往下面来就是风险投资了。
那么民间是风险投资VC,政府叫成立创投资金,所以地方政府对企业创业期间的资金投资,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紧接着就是私募基金,然后是政府的产投基金,各地政府都有产投基金来扶持各类企业发展。再往下来就上市公开募资,然后就是定向募集、公开募集和发可转债。
那么合肥的秘密就在于“赌”,比如京东方股票下来了,做的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企业现在经营困难,新的项目上不了,所以合肥就赌一把做定向投资,把它的生产基地建到合肥来。也有赌失败的时候,合肥曾经投过一家名叫荣安动力的企业,主业是做远洋后轮的低速发动机,合肥给这家企业修了一条铁路,造了个码头,但是因为中国造船业严重过剩导致这起项目失败。
一位合肥的前市委书记说,合肥不是赌博,而是拼搏,合肥做的是手艺,而不是手气。但是我觉得合肥一半是赌博,一半是拼搏。合肥采用移大树的模式扶持相当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这就是拼搏出来的。合肥的秘密是以投带引移大树与以投促创育幼苗并举,从而使合肥的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授课 | 刘志迎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