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特斯拉传
国际课程 · 2025-07-24
最近这半年,没有人比马斯克和特斯拉的投资者更懂“大起大落”这个词了。
懂王登基时,马斯克被戏称为“一字并肩王”,特斯拉市值突破1.55万亿;后来他不慎跨界从政,让特斯拉一时间口碑销量一齐崩盘,市值暴跌到7000多亿;然后,马斯克又迷途知返,宣布要把精力更多放在工作上,给投资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于是特斯拉股价又开始回升,一路升到1.2万亿,果然,信心比黄金还贵。结果马斯克劲儿使猛了,跟懂王直接开撕,6月3日公然批评特朗普力推的法案“令人作呕”,懂王震怒,说我要停了NASA跟SpaceX的合同。马斯克回怼:你应该被弹劾。这话一出,性质可就变了,特斯拉股价一夜跌掉1500亿。6月7日,懂王宣布说:我跟马斯克的关系已经结束。
不管爱不爱了,马斯克回归商人身份、回归特斯拉是一定的。
那么他回归后,会有哪些具体的大动作呢?特斯拉的口碑会修复吗?还能继续引领全球智能电动车的创新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看懂特斯拉的发展历史和特殊基因。今天我就来一口气讲清楚。
1、马斯克入主特斯拉
特斯拉的故事要从两个年轻人说起,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
这二位都是硅谷IT人才,也都是创业狂。
1997年,他们创业做了全球首款便携式电子阅读器RocketBook,比亚马逊Kindle早了近十年;
又因为做阅读器接触到锂电池,2003年,俩人再度联手造电车,给公司起名叫特斯拉,这可是科学界的颠覆性人物,他们也要颠覆汽车产业。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融资很骨感。
我之前做过一条视频,讲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动车,就是通用在1996年推出的EV1,这款车引起过不小轰动,但最终还是因为糟糕的市场成绩被终止了,终止葬礼的时间就是特斯拉诞生的2003年。
这种背景下,简直谁投谁是冤大头。
别说,硅谷最不缺冤大头,哦不,是风险投资人。
这个人就是埃隆·马斯克(Elon Reeve Musk)。
自幼饱读科幻小说的马斯克,一直以拯救人类为己任,并认为可行的方法就是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太空移民。这三个比起来,还真就是互联网简单点。
于是1995年,马斯克就辍学创立了Zip2,这是一家提供在线商业目录和地图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业务做得不错,但他却因为暴君作风激起了公愤,被赶出了公司。
1999年,马斯克又创立了在线银行X.com,后来跟Confinity合并为PayPal,结果梅开二度,他再次因为战略分歧和高压“统治”被排挤,又被赶出公司。
虽然接连两次遭遇“逼宫”,但所幸没耽误赚钱:两家公司被收购后,他凭借保留的股份,分别获得了2200万美元(Zip2)和1.65亿美元(PayPal)。
有了家底后,马斯克路子更野了,直接快进到太空移民,创立Space X后开始造火箭。
也就在这一阶段,他接触到新能源汽车项目。
跟把人类送上太空比,让人类坐上电车简直成了小儿科。
他算了两笔账:第一,当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可供人类用50年,燃油车被淘汰是必然的。而且,通过发展电车来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也符合自己改变世界、拯救人类的愿景。
造火箭烧钱如流水,而他如果注资特斯拉,就可以一边通过卖车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一边实现技术复用,比如特斯拉的电池技术可以为SpaceX提供能源支持,SpaceX的供应链经验也可降低特斯拉的生产成本。
马斯克大手一挥,这个项目我投了。
2004年,马斯克以640万美元入主特斯拉,成为实控人和董事会主席。
至此,特斯拉的草台班子终于搭起来了。
2、ICU起步,抱大腿求生
之所以叫“草台班子”,是五个创始人没一个有造车经验,员工也只有几个工程师。
这样的配置要想杀出重围,必须得出点奇招:
一般的初创企业做产品,都是从低端入手,再向高端进发,先易后难。
而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一上来就要造豪华超跑,马斯克认为:新能源车作为新生事物,只有做到惊艳世界,留下“高不可攀”的印象,才能扭转市场预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斯拉没少下功夫,比如在设计上,把车门改大、下沿降低,就为了让车主上下车的姿势更帅气。
但特斯拉毕竟是初创企业,没什么经验,光是对接全球上百家供应商,就闹出不少乱子。
当时CEO还是艾伯哈德,他不仅没列物料清单,也没有做供应链管理,甚至把电池包组装线设在了泰国的一个丛林里,毫无稳定性可言。
最关键的是,他还闹了一个大乌龙。
2006年,特斯拉正式发布首款电动跑车Roadster,售价不到10万美元。
可等发布会开完了,一合计才发现单车成本至少14万美元,一旦量产,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马斯克气炸了,立马让艾伯哈德收拾东西走人,在经历了几次换人风波后,最后他选择自己上。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
一年内,马斯克开除埃伯哈德后又换了两届CEO,他自己是当年的第四任。
可还没等他力挽狂澜呢,更大的波澜来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唯一的产品Roadster越卖越亏,融资又困难,特斯拉一度濒临破产。
马斯克只好四处借钱,甚至找自家员工打借条,弟弟金博尔(Kimbal Musk)也不惜破坏信用记录,把用来还贷款的钱都给了特斯拉。
有趣又讽刺的是,几周后,那家银行竟然比金博尔先破产了,可见当年的金融危机有多可怕。
为了帮特斯拉渡过难关,马斯克使出绝招:抱大腿。关于马斯克有多么善于抱大腿,我在我的文章《马斯克与曾国藩》里有过很多故事和阐述。
他先抱了风险投资人安东尼奥·格拉西亚斯(Antonio Gracias)和蒂姆·沃特金斯(Tim Watkins)的大腿。
这二位号称是“工业骑兵”,特别喜欢投资深陷困境的制造公司,不光给钱,他们还会帮被投企业提高其生产力。在他们的帮助下,Roadster的材料成本从11万压到了8万。
马斯克还抱了戴姆勒的大腿。
2009年1月,戴姆勒集团高管应邀考察特斯拉,竟然看到一台电动smart,这是马斯克让员工特意改的,戴姆勒的人被震惊了,决定出资5000万美元,买入特斯拉10%的股份。
一个月后,Space X首次成功发射火箭,马斯克拿到了4.65亿美元的贷款。
就这样,特斯拉终于走出ICU,步入了正轨。
3、马斯克的两大方法论
创业难免要历经风险,而创始人在风险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这正是马斯克的强项。
他归纳出两条方法论:
第一条,就是要竭尽所能降低“白痴指数”。
“白痴指数”这个概念最初来自Space X。
他在布局“殖民火星”计划时,本来是想去俄罗斯买二手火箭的,结果对方坐地起价,谈判过程很不顺利。甚至还因为当地的酒桌文化,马斯克被灌得不省人事,脑袋撞在桌子上,嗑出一大包。
马斯克想:喝酒喝不过你,造火箭我还造不过你吗?哦,现在确实造不过,但我早晚要超越你!
马斯克发现,造火箭的原料并不贵,比如一个喷管半防护套的成本是13000美元,而其原材料钢仅需200美元。
于是,马斯克就得出了白痴指数这个概念,也就是一个产品的最终成本和其基本原材料成本的比值,指数越高,说明越白痴,也就是有巨大的成本压缩空间。
这么一算,Roadster就很“白痴”。所以马斯克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通过自研,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的流程,来降低成本。
这个故事,我的书《战法》里面也有专门提到。
他的第二条方法论,是制造能力远比产品本身更重要。也就是“行胜于言”。
之前提到,马斯克曾经抱过两条风险投资人的大腿,他们是怎么帮特斯拉压低成本的呢?
很简单,就是在一线泡在工厂里听工人吐槽,买这块料真是败家,那条线纯属浪费……只靠在生产线上找bug,就实现了大幅降本。马斯克明白了:公司的成功不只是靠产品本身,更要靠高效制造产品的能力。
那怎么才能降低“白痴指数”、提高制造能力呢?最起码,不能再到处买零件了吧?一定要自研。
2010年,特斯拉以4200万美元收购了弗里蒙特工厂,也是这一年,特斯拉IPO,开启了新的造车之旅。
4、Model S,跨时代新物种
按马斯克原本的计划,特斯拉要从高端入局,从上往下打,但是Roadster的表现实在拉胯。没关系,现在马斯克有了白痴指数,特斯拉有了自己的工厂,完全可以重头再来。
当然,为了改造这个工厂,他们也没少费工夫。
首先是把设备升级到顶尖的自动化水平;
然后把工厂的装修风格由原来的暗色调,改成了红白相间的亮色;
特斯拉还打破了传统的办公室布局,工程师的工位被放在车间,他们可以根据生产进度指示灯的提示,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在生产Model S时,马斯克就在办公室旁搭了一个帐篷,用作首席设计师霍斯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的工作室,俩人每天高强度交流。
这么折腾,目标只有一个:提高效率。
于是,足以改变汽车行业的豪华电动轿车Model S诞生了。
2012年,Model S正式交付,续航超300英里,有全景天窗、折叠婴儿椅、隐藏式门把手、17英寸中控屏和OTA升级,在当年妥妥的跨时代新物种。
此外,Model S也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还曾击败保时捷、宝马、雷克萨斯等11家劲敌,被著名汽车杂志Motor Train评为年度汽车。
5、电池危机,重塑能源布局
根据2013年财报,当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超过了2.2万台(22477辆),可谓是一鸣惊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电池危机。
对新能源车来说,一直存在混动和纯电两种技术路线的选择,马斯克认为,传统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有百年积累,选混动就意味着选了一批无法超越的对手,所以纯电才是特斯拉唯一的选择。
但到了2013年,针对小众高端市场的Model S就用掉了全球10%的电池,等瞄准大众市场的车型推出后,电池的需求量会增加十倍,可以用光全球所有的电池。
所以特斯拉必须要尽快有自己的电池工厂,才能不被卡脖子。
于是,马斯克提出和松下合作,共建工厂。
为了达成合作,马斯克向对方高层透露了电池需求即将暴增的内幕,并且表示:松下只负责电芯,杂活特斯拉全包,厂子一旦建好,产能将超过当时全球总和。
这个饼,松下吃了。
2014年,双方共建的内华达超级工厂正式动工,总投资50亿美元,是全球产量最高的电动汽车、储能产品、车辆动力总成和电池工厂之一。
但是对马斯克来说,造车只是副业,用造车赚的钱拯救人类才是主业。这么强大的工厂,如果只给汽车造电池,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2015年,特斯拉接连推出家用电池Powerwall和工业电池组Powerpack,Powerwall通过与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存储和利用,Powerpack通过错峰用电、电网支持,聚焦于大规模储能需求。
这些布局共同构成了特斯拉“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闭环能源系统。总之一句话,把地球交给我,你们就放心吧。
如今,特斯拉能源业务营收已超过100亿美元(100.9亿美元 ),是特斯拉的星辰大海。
6、Model 3,供不应求的痛
说回造车,Model S大爆之后,马斯克按既定剧本开始打中低端市场。
2016年,另一款革命性的产品Model 3亮相了。
如果用三个字形容它,那就是“反传统”。
瞄准低端市场的Model 3不仅不是Model S的阉割版,甚至还是全方位升级版: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都用了更高工艺,让Model 3的逆变器效率提升5%-8%,整续航能力提升5%-10%,与其同时,整车零部件还减少了近一半,这要是不成爆款,天理不容。
Model 3发布24小时,预定量便超过了28万辆,一周后更是超过了32.5万辆,几乎是特斯拉之前全部销量的三倍。
但是,在Model 3成为“Dream Car”的同时,特斯拉也迎来了新问题——量产地狱。
2017年,特斯拉周产能不足2500台,Model 3又爆单了,每周至少要交付5000辆。而要想扩张生产线,至少要一年的建设周期,还不一定能拿到开工许可证。而且扩张产线又是一笔大开支,现金流不一定能扛住。
属实是生意太好,好到要破产,太魔幻了。
马斯克自然是不服,他用了四步来提升产能。
第一步,去自动化。
马斯克发现,内华达工厂由于过早推崇自动化,竟有三分之一的工位陷入瘫痪。马斯克命令排查生产线上所有环节,但凡人工效率更高的,一律拆机换人。
第二步,删除“不合理”。
马斯克要求每个员工在接到安排时,必须先寻找并删除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之后再继续推进,整个过程还要实名到具体的责任人。
这一招效果很明显,比如:Model 3的设计改动很频繁,以至于传统生产线来不及迭代,严重拖累了进度。而“项目外”的工程师就想到了挪用自动驾驶技术来解决。他们让生产线上的机器拥有了像智驾一般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可以自主应对频繁变更的设计。
传统车企普遍是一年才集中大调一次产线,而靠着这套系统,特斯拉每半天就能优化一次产线。
第三步,精简工艺。
马斯克深知更少的零件、更简单的拼装是产能提速的关键。他进一步压缩Model 3的工艺,比如:按传统流程,需要在电池包外侧粘上玻璃纤维条,但这个环节效率低下,而且总出纰漏。马斯克想——咱能不能不粘这东西?
还真别说,测试后显示,这个步骤纯属乌龙,是出于习惯保留下来的冗余设计,从此就被一键删除了。
第四步,兵行险招。
为了规避监管,尽快提升产能,马斯克也钻过法律的空子:他发现当地允许小型加油站搭帐篷修车,但没有规定帐篷的最大尺寸。于是他们在特斯拉的停车场上就搭了一个长300米、宽45米的帐篷,在里面安上新的产线。虽然这个钻空子行为涉及六项违规,但最终罚款也不过3万美元,扛得住。当然,这种行为咱不能学啊。
这四步走下来,到2018年7月,特斯拉工厂顺利实现周产5000辆Model 3的目标。
7、自动驾驶,一车多卖
刚刚提到,特斯拉运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高速优化。而“自动驾驶”确实也是特斯拉的一个重要标签,特斯拉也被视作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标杆。
我之前讲过,谷歌才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拓荒者。
财大气粗、又早早入局的谷歌,为什么会把王座拱手让位给特斯拉呢?特斯拉又作对了什么,才会在这个赛道一骑绝尘呢?
主要是他们在两个维度上的选择不同。
第一,是技术路线的选择。
谷歌的技术路线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好处是直接对标了L4-L5的最高级别,安全系数高;坏处是研发难度大、制造成本高。
这显然不符合特斯拉的美学,于是马斯克脑洞大开:既然人可以靠眼睛识别路况,那汽车为什么不行呢?
在这个理念的主导下,特斯拉采用了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技术路线,令智驾的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
第二,是商业模式的选择。
比起在实验室里死磕技术,马斯克更喜欢在市场中“实践求真知”。
而低难度的技术路线,也让特斯拉智驾的商业化得以快速落地:
2014年,特斯拉就首次搭载了Autopilot系统,给车装上“半自动巡航”;2016年,开始尝试向“完全自动驾驶”,也就是FSD迈进;2019年,FSD剥离为独立选装包,之后又改为订阅服务,一个月199美元。
这意味着,特斯拉不仅可以赚卖车的钱,还能通过软件持续赚钱,成功做到了一鱼多吃。
截至2023年底,FSD累计付费用户40万,累计里程更是达到了5亿英里,庞大的用户数据又可以反哺算法,做到一边挣钱一边进化。
摩根士丹利给FSD业务估值280亿美元,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上市车企了。
今年2月,FSD进入中国,引起巨大震动,虽然受限于制度,只能推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而且因为缺乏数据,出了不少笑话,但FSD在业内的领先地位仍然稳固。
8、人形机:Optimus盘活行业
不难看出,马斯克是要把特斯拉扩展成“综合型科技公司”,那么“含科量”最高的具身智能自然不能错过。
其实“具身智能”不是个新概念:早在1950年,图灵就提出了。
但之后的研发并不顺利,商业化更是一塌糊涂。比如2018年,全球机器人明星、日本ASIMO宣布终止项目。
所以2021年,马斯克高调宣布特斯拉要“造人”的时候,市场并没有今天这么亢奋,反而是一头雾水:为什么要在行业低谷期,介入这个看起来和主业关系不大的项目呢?
马斯克有他的算盘。
首先,市场前景广阔。
这一时期,全球各行业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日益突出,成熟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填补制造业、服务业的缺口。
德银就曾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美元。
其次,技术基因高度契合。
特斯拉的智驾软件、传感器技术、AI算法等等技术都很强,这为开发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基础,可以技术复用、协同发展,例如特斯拉的电池组、冷却系统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动能,FSD芯片和HydraNet架构又可为机器人提供“眼睛”和“大脑”。
最后,提前押注AI爆发。
在特斯拉入局机器人的几个月后,ChatGPT便横空出世,马斯克身为OpenAI早期投资人,可能比普通人更早看到了AI的能力和价值。
这也可能是特斯拉在2021年入局的最直接原因。
事实也证明,AI大爆发确实打通了人形机器人的任督二脉,加速了行业进化。
2022年,特斯拉首次展示了Optimus原型机,并演示了基础行走、物体抓取和电机扭矩控制等技术;
2023年5月,又推出了Optimus升级版,新型号已经可以在工厂车间执行搬运、装载等重复性任务;
到了今年3月,特斯拉直接宣布了Optimus的量产计划:年内试生产5000到10000台,2026年提升到每年5万台,2027年每月10万台!
虽然目前Optimus项目还没盈利,周围也多了很多虎视眈眈的对手,但不可否认的是:马斯克凭着世界级的资源和影响力,不仅把“人形机”整个行业拉出了谷底,还让其成为科技圈顶流。
9、校长小课堂
特斯拉发展史很像商业智慧的浓缩史,还是反常规的那种,婷姐小课堂来给大家讲讲几个最关键的:
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性原理”。
这是指遇到问题时,既不依赖经验又不参考他人,而是回归底层逻辑,从这里思考和推导,我举个例子:
电车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续航,常规的思路肯定是增大电池容量。但是如果从第一性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续航的本质是电池容量与车辆能耗间的平衡问题,而且降低能耗更划算。所以Model S的车身采用轻质铝合金,还把风阻系数做到了0.24,成为能耗管理的标杆。
第二个,是“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敢于质疑每一项要求,尤其是不要盲信权威,因为他们犯错的危害往往更大;
第二步,极致删减流程直至系统崩溃,这样你就知道精简的极限在哪里,也知道了哪些才是真正不能动的部分,删多了的你再加回来就是了。
第三步,优化一定要放在第二步之后,否则很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去优化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部分或流程。
第四步,一般情况下,任何流程都可以加快周转时间,直到崩溃边缘。
第五步,把流程优化到极致后,才可以大规模推进自动化,否则也是无用功。
不得不说,短短五个工作法,竟然出现了两次“崩溃”,难怪都说马斯克是“暴君”。
第三个,是通过多元化构筑生态闭环。
现如今,特斯拉的业务包含了电动车、能源、智驾、机器人等,甚至保险、游戏等领域也有涉及。
乍一看布局很杂,但细究后你会发现,它不是盲目多元化,而是有着“协同与反脆弱”的底层逻辑:
特斯拉以电动车为切入口,用能源、充电等高频消费,和软件、保险等长期服务,既提升了用户粘性,也做到了“一车多卖”。
而电池、机器人等几个“含科量”比较高的业务,彼此还能技术复用。
虽然卖车占特斯拉总业务的比例超过85%,但占比较少的副业们已经足以和主业联动、互补,形成正向循环。而由此构建起的生态闭环,又为特斯拉加固了护城河,扩大了影响力。
除了上述三点,特斯拉的成功秘笈还有:贩卖梦想、捆绑IP。
马斯克曾在发布会上这样宣传Roadster:你买到的不仅是一台电动超跑,更是和特斯拉一起改变世界。
没错,改变世界,乃至于拯救世界,就是马斯克为特斯拉打造的标签。
商场是现实的地方。但再现实的人,内心深处也有不现实的梦,而以梦为马就是特斯拉这家公司最大的软实力。
这让特斯拉在一众车企中脱颖而出,也方便了马斯克四处游说,比如说服松下共建内华达超级工厂、求助戴姆勒救急等等。
深谙此道的他,也给自己打造了科技狂人的人设,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公司的免费广告。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捆绑个人IP”也是一招极易被反噬的商业策略:一来,人无完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被所有人喜欢;二来,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打击个人形象可比打击品牌形象简单多了。尤其是现在,马斯克深度介入政治之后,反噬作用更为明显:曾经仅在一周时间内,特斯拉就接连遭遇了充电站被纵火、展厅遭遇枪击、抗议者游行示威。“破坏特斯拉”似乎成了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的热词,案例是一桩接着一桩。
以至于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强硬如马斯克也差点落泪。
持续进化、及时纠错,并在成长中悟道升华。
这是我回顾完特斯拉发展史后最大的感触。
作为一家创始人特质十分鲜明的企业,它与马斯克相互成就:
马斯克一手把特斯拉从车企外行培养成了行业标杆;特斯拉也助力马斯克从失意商人,变身硅谷钢铁侠。
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我不知道特斯拉这艘巨轮能行驶多远,但我知道的是,它正不畏风浪,剑指星辰大海。
作者 | 吴婷
参考资料:
[1] 旷野车夫马走日.一人梭哈,世界震荡!暴君马斯克,如何打造电动帝国?【传奇车企】- 特斯拉(合集).B站.2024
[2] 花姐全球视角.|科技巨头·特斯拉.花姐聊投资.2024
[3] 王伍一.特斯拉的传奇发展历程.AI进化手札.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