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提问官吴婷「提问·徐涛」:如何重构算法时代的信息分发?| 嘉宾峰会
嘉宾校友 · 2019-12-02
还记得每天翻阅报纸的时代吗,一条一条、一版一版地跳过不感兴趣的头版新闻与看不懂的时评言论,才检索到昨晚的球赛结果。传统媒体时代,总编定下调子,编辑分头执行,精心编织着想让所有人满意却又没人真正满意的信息编码方式。
这种信息传导的次元壁似乎已经完全被人工智能算法冲的七零八落。现在,当你打开头条或者微博,首屏的信息似乎永远是你最关注的分类。连续多年,网络以高效、及时、方便检索和大容量已经让传统媒体难以立足。人工智能再次为网络媒体赋能后,传统媒体行业又需以何种形态应对与生存。作为国内转型最早最成功的的传统媒体,人民日报社下属的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是这一话题的权威代表。10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Q Business! 2019嘉宾大学年度峰会”上,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涛与首席提问官吴婷,就人工智能算法与传统把关人等媒体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 【提问·徐涛】 ●
在数字信息成为一项新型资产之后,对这种特殊形式的资产的管理也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作为一位“数字资产聚合者”,接下来的这位嘉宾带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用“软件+硬件+内容”的聚合方式把数字资产贯穿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战略价值,让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获得了非常高的客户忠诚度和非常广泛的客户资产。
他就是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涛。
徐涛: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媒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不断变化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传媒是在工业文明环境下,随着商业交往、商业交流的出现而兴起的。
在我看来,大众媒体的兴起是工业化、商业化、国际化不断推进的结果,并伴随技术进步快速发展。人类打破地域,甚至打破民族和国家的交往边界,信息的流动与需求催生大众媒体。同时,大众媒体又进一步促进商业信息交流,并逐步形成更加专业的垂类媒体,比如说财经媒体、科技媒体,等等。
吴婷: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体的形态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报纸杂志到门户到移动APP,从总编辑制到算法驱动,从深度长篇到短视频。媒体从业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迁移。用户似乎也变了——变得喜新厌旧、没有长性,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行业变迁?怎么看待今天的传媒行业?
徐涛:在我的理解里,一直认为社会传播结构不断变化,并影响媒体的发展。以算法为例,AI算法推荐制还不会取代总编辑制,总编辑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目前,我们的各类主要依靠技术,对用户兴趣进行收集并进而推送,如果离开总编辑制,就会有信息茧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我们需要有具有导向判断力的总编辑进行把关,推送最优质的内容。算法是什么?它只代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如何求得最优解的方法,算法不是根本,优质内容生产才是根,。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但对优质内容的向往是不变的。因此,总编辑还要存在,这是保证优质内容的关键,算法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手段。
吴婷:在这个前提之下,你认为技术对传媒行业的深刻影响应该是什么呢?
徐涛:新闻和优质内容的生产效率。好内容还是要费人工,在信息公路不断扩容、受众接收信息不断提速的前提下,优质内容供给的占比会变小,更多快餐式、低价值的内容占据跑道,这是媒体的挑战。因此,我一直希望技术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提高媒体的生产效率。举例,我们做AI虚拟主播,每天电子阅报栏上的新闻都是用虚拟主播来播放;如果要做一个发布会,虚拟主播五分钟就可以将发布会的内容剪辑出来,这是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一个方向。
吴婷:能具体说一下你们在做的前沿探索场景吗?
徐涛:我们从做户外媒体出发,希望通过技术来判断受众的年龄、性别,进而去推送相应的内容。这里面是可以用到算法的,当然内容本身还需要人工把关。今后的世界是数字的世界,一切的东西都能被数字化,因此今后的媒体绝对不会只是在一张纸上,也不会仅仅聚焦在手机上,而是在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信息的随处可及,无处不在媒体。我们最近也谈一个概念,即“楼宇媒体”的下一步发展是“城市媒体”,它的意思是城市本身就在随时随散发信息。
吴婷:具体来说,城市通过什么媒介来分发信息呢?
徐涛:举例来说,在国庆节前,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做了联动百万屏幕庆祝祖国华诞的活动。这个活动当中,有楼宇的媒体,有手机的终端,也有出租车激光广告。今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新兴的触点,尤其是在5G物联网到来之后,城市媒体将很快成为现实。今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贡献者,每一个点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每一个地方都是获得信息的终端。
吴婷:从狩猎时代到作坊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都源于协作关系的升级、生产关系的变化。我很想知道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的“中央厨房”是怎样运作的?
徐涛:人民日报社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中央厨房,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倒推生产流程的变化,能够更加地强调采编部门各方面在工作上的协调,所以建立起了总编调动制、采访联动制等相应机制。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效能能够有所提升。
吴婷:可以说“中央厨房”是一个数字化的生产流程吗?
徐涛:这应该是一个目标和方向。目前,它有数字的、传统的、模拟的部分,这是一个慢慢融合的过程,最后肯定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的进程。
吴婷:你怎么理解“产业共同体”这个命题?你自己存在在哪些产业共同体的什么生态位?缔造者?红利享受者?链条承接者?在产业共同体中,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如何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在深度、广度、维度上,做自己业务拓展的?在此过程中,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又是如何帮助合作伙伴的?
徐涛:我们现在越来越依托于生态。一个产业在中国能够蓬勃发展、领先于全球,是这个产业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就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这个共同体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也是这样的状态。
对于我们而言,产业共同体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媒体本身的属性,另一种是技术类企业的属性。我们是技术类企业里面最懂媒体的,也是媒体里面最懂技术的,我们是一个黏合者、连接者。
如果让我们去做技术,无论我们本身对技术的理解还是对资本人才的需求,是没有办法去支撑的,但是我们很多的技术类的企业对于政策与场景有些时候又欠缺了解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起到黏合作用。
媒体此前是信息的中介,我更希望今后是一种产业黏合者的状态。因此,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的企业价值里面,谈到了“聚合”与“赋能”,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也能够帮助社会激发新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商业形态激。
吴婷:下一步在数字化上,或者是在更强的科技感上,包括5G时代的到来,有没有什么新的计划?
徐涛:我们会做对于未来发展转型的展望。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于2009年成立的时候,最开始是做人民日报的电子阅报栏。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传播结构的演进,我们现在做几件事情:第一,从电子阅报栏到楼宇媒体,再从楼宇媒体过渡到数字城市媒体建设;第二,我们会从版权出发,开展数字资产管理业务。第三,我们会整合我们和合作伙伴所有的传播资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整合公关服务。第四,基于前三个领域沉淀的大量数据,开展行业大数据业务,为更好地洞察社会提供数据支持。
吴婷:如果有一天你的公司倒下了,会是因为什么?
徐涛:我有一个口头禅是:“不要命地活下去”。
我希望可以更多的回归企业的本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与价值。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价值,都需要我们非常努力、刻苦、不要命地坚持下去,只要有这种态度,一定会活下去,不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