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模式败在哪儿?
校友名录 · 2019-12-25
作者 | 从林
编辑 | 赤雨楼
出品 | 我有嘉宾 (ID:wetalkTV)
2004年,《天下无贼》在贺岁档上映,那是冯小刚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那时,还不兴为庆祝票房出海报。完成内地的路演,冯小刚团队包了两节车厢,命名“天下无贼”号,葛优、华仔、刘若英、李冰冰、张涵予、王宝强,还有一众媒体人,一路喝着聊着采访着,浩浩荡荡杀奔香港做首映。一路上,发行的人不断传来捷报,大家彻夜在京港线上狂欢。自那以后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
2019年,《只有芸知道》在贺岁档上映6天,票房刚刚破亿,而同期上映的《叶问4》已经4.37亿,《误杀》则达到了6.08亿。一部以挚友的真实爱情经历改编的影片,有人看完五味杂陈、感动流泪,有人则吐槽尴尬、矫情、缺乏真情实感。两极分化的口碑,导致豆瓣评分只有6.5分。
放在6年前,冯小刚会不吐不快,奉劝脑残观众千万不要去看。但今年的冯小刚,却不再是那个怼天怼地的“小钢炮”。宣发团队搞了一幅票房过亿的海报以振士气,回忆起2004年时的豪情壮志,冯小刚百感交集。
“时至今日,天地反复,一众新锐导演生龙活虎,摧营拔寨,屡创新高。一部影片动辄已是20亿起步,不过30亿都不好意思庆功。看着团队搞出的这个一亿的大红海报,不禁感慨,英雄老矣。”12月25日凌晨,冯小刚在微博中感慨道,发微博用的手机,还是双芯片全面屏的金立M7。
年过60的老炮儿,已经没有了多年以前的锐气。2003年的自传中,他曾希望在墓碑上留下一张侃侃而谈的嘴。
影视寒冬之下,眼瞅着新生代导演们爆品频出,票房直冲云霄,冯小刚却学会了葛优的“小富即安”, 希望“能够干得别有压力,干得轻松一点,别去较劲了。”这更像是胡同里提笼遛鸟的六爷,而不是那个被逼急了重出江湖、冰湖挥刀的老炮儿。
与华谊签订的赌约还有一年,冯小刚身上还背着近2亿的业绩。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佛系的六爷,能否拔刀而出,将华谊救出冰窟?
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王。“贺岁”的概念院子香港贺岁片。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横扫了3600万元的票房,成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
冯小刚说:“在中国电影的丛林里,我就是一个饥饿的掠食者。”在拍摄《甲方乙方》之前,这个掠食者饿瘪了肚子。在1994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后,他的几部电影都不过审,并为此赔了不少钱。到了1997年,冯小刚的剧本被认为比较适合做贺岁档,他也卯着劲,抓住了这个机会。
当时,策划发行方找来院线经理挑剧本毛病,提了很多特别具体、细节的意见。冯小刚刚开始觉得这些意见不上档次,但后来琢磨,在理,能出效果。在正式开拍之前,光剧本论证就进行了11次,影院经理请了6次。这让冯小刚了解了市场,逐渐对怎么找点、怎样了解市场、如何迎合观众驾轻就熟。
一开始,《甲方乙方》定于元旦放映,因为北京等地区的观众已经形成了“元旦看葛优、春节看成龙”的习惯,没有他们的电影,就觉得年过得不踏实、不到位、不过瘾。但90年代末,洋节开始流行,各商场都率先打出了圣诞促销的活动。发行方建议把冯小刚把档期提前,确定在12月20~22日之间,找一个周末上映。档期调整起到了效果,冯小刚的电影票房一路走高。
在贺岁档的较量中,许多影片都在冯小刚面前败下阵来,包括梁天、陈佩斯等人。要不是因为2002年冯小刚没有作品上映,张艺谋的《英雄》可能也不会票房井喷。冯小刚凭借他的“冯氏喜剧”一统天下,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非诚勿扰》是其中最不拿艺术规律当回事的,百分之百的商业化,就是要笑点、噱头,完全不考虑艺术规律,很多桥段是多余的、贴上去的,追求市场效果。这样的商业化运作帮助《非诚勿扰》登上当年内地票房榜首。
《甲方乙方》拍摄时的冯小刚和王朔
冯小刚也尝试了《集结号》、《夜宴》等不同题材和风格,但喜剧是他的老本行。在不赔钱的前提下,这些不同的影片也为他拓宽了观众群体。
冯氏喜剧的渊源要从90年代初大火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说起。这部剧以讽刺幽默见长,编剧正是王朔和冯小刚。当年,电视剧大火之后,中央领导视察电视中心的时候表示,这部剧政治上没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是一个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这样的风格延续到了冯小刚的电影中。冯小刚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希望在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中肯的归类,冯小刚是一个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但透过他的影片可以看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变革社会的缩影。”
不过,中国社会的变革快得有点太快了。电影市场风生水起,票房市场2018年就已经突破了600亿元,按照普华永道今年6月的预测,今年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将达到763.37亿元,并在明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但人算不如天算,站在2019年的尾巴上看,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乐观。票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全年总票房共计629亿,同比去年增长仅3.2%。贺岁档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约占全年票房的7%左右。按此比例估算,今年的全年票房将达到650亿,但业内普遍认为会是640亿,也就是说,同比增长率仅为5%。
今年整个中国内地票房市场的增长压力,都压在了贺岁档。但影视行业寒风凛冽,结冰的湖面上,有太多人掉进了窟窿。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透露,2018年有一半的影视股市值跌落,1600亿元市值蒸发,有8家影视公司的市值腰斩。而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有1884家影视公司关停。受阴阳合同、《八佰》撤档等事件影响的华谊兄弟,一条腿已经掉进了冰窟窿,而几家登顶的公司则多是爆款制造者。
2009~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以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而到了2016年,却忽然遭遇滑铁卢。现在看来,冯小刚在2015年11月与华谊签订的五年对赌,多少有些草率。导演了春晚和双11晚会的冯小刚,可能对经济环境有了一些误判。不过,市场环境很难说得准,10.5亿揣在兜里,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钱不是那么好拿的。尽管票房14.23亿的《芳华》成为华谊史上最卖座的电影,前两年的对赌完成得也比较顺利,但在2018年与崔永元的骂战中,冯小刚一点便宜都没占。虽然在《手机2》杀青之后,他在微博发了《十问崔永元》,好好出了一口恶气,可最后电影还是没有上映,他也悄悄注销了霍尔果斯的公司,并赔上了将近7000万的家底。
《手机2》今年仍没有上映,而相比《哪吒》、《流浪地球》等超级爆款,今年的贺岁档影片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太大的期待。与90年代从众的电影观众相比,当下的观影群体有新的消费习惯,内容为王的时代,档期的影响已经被削弱。
贺岁档凉了,而这是冯小刚和华谊的杀手锏。《只有芸知道》上映的消息一度拉升了华谊的股价,但相对于华谊60亿的债务来说,只是一次小小的刺激。冯小刚没想到,一个温暖的爱情故事,换来了一首凉凉。相比之下,陈思诚监制的《误杀》反而成为贺岁档黑马。
老炮儿老了
62岁,已经到了代言足力健的年纪,冯小刚却回归初心,拍起了爱情文艺片。他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也是一部文艺十足的爱情片。
50后拍的文艺片,对于90后来说似乎有点沉重了。毕竟,文艺片常常是赵薇、刘若英这种新手导演做的事情。在票房号召力上,70后、80后新生代导演,真的要把张艺谋、冯小刚等50、60后导演拍在沙滩上。
统计数据显示,票房超20亿的爆款电影,多出自新生代导演之手。80后导演中,饺子、郭帆分别凭借《哪吒》、《流浪地球》揽获超40亿票房,韩寒执导的《飞驰人生》票房17.03亿,85后导演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票房则高达30.7亿。70后导演更是爆品频出,陈思诚、宁浩均是20亿票房先生,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更是以56.39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纪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动画、科幻等不同的体裁,让人耳目一新。人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而50后、60后导演里,破20亿的电影中,只有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联合执导了票房30亿的《我和我的祖国》,其余几部则为林超贤、周星驰、刘伟强、许诚毅等香港或美籍导演的作品。
新生代导演的崛起,很大原因是观影群体的变化——年轻人正在成为观影的绝对主力。据易观、阿里影业等机构发布的电影市场用户报告显示,从2015年起,85后在观影人群中的占比就超过了70%,而95后、00后等更年轻的用户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其中,2018年,19岁及以下观影用户市场占比8%,连续三年翻番增长,25岁以下群体的占比则已达39%。此外,这些泡在豆瓣里长大的用户,更喜欢进行评分,并且评分严肃性有了很大提升。
相比之下,新生代导演们更懂得年轻受众们的观影习惯,票房自然不在话下,连韦正豆瓣3.1分的《爱情公寓》都获得了5.5亿票房,王宝强豆瓣3.7分的《大闹天竺》更是砍下了7.55亿。
与殿堂级的张艺谋不同,冯小刚是野路子出身。在2007年的一次采访中,冯小刚也表示,自己“是个异数,是个中国电影殿外之人”。 张艺谋凭借《影》夺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但这部电影却叫好不叫座。不过,人家没有KPI的束缚,可以端着搞艺术。就算不拍电影,人家也可以导演个上合峰会,70周年国庆联欢也离了他不行。
赌约压身,冯小刚必须保证每年出一部作品。任何对业绩有损的质疑和影响,“小钢炮”都要怼回去。怼完王思聪怼崔永元,但面对市场受众的变化,他也多少有些有心无力。毕竟,老炮儿也老了,年轻人的世界他不太懂,也不上赶着懂。他可是六爷。
当然,老炮儿也不是一根筋,江湖混了那么久,早就圆滑的像是盘的发亮的文玩核桃。冯小刚自认为《手机》是一个神来之笔,题材的选择让他意识到电影是和中国社会发展同步成长的,认准了“要和社会发展同步的理儿”。
《手机2》似乎是他向年轻人抛的媚眼儿。他介绍,《手机2》和未来有关,探讨的是“人是科技或机器的主宰,还是科技和机器主宰了人类”这个问题。“朋友圈”这个话题可能会吸引年轻人,但朋友圈里的另一位主持人可不答应,没有人知道他抽屉里能拿出什么宝贝。
冯小刚佳作不断,但也不乏烂片。他的作品曾两次荣获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影片”奖,比张艺谋多一次。人红是非多,地位摆在那儿,作品受到的期待和批评也成正比。但彼时的冯小刚,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2010年,《非诚勿扰2》上映后,口碑褒贬不一、两极分化,并荣获第二届金扫帚奖。冯小刚却并不放在心上:“没期望讨全体的欢心,玩的就是口碑两极,爱憎分明。进了电影院,你也许会说,我他妈就是不感动就是没感觉。一定会有这种人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2013年,《私人订制》让冯小刚再次获奖,影片被很多人评论“成全自己,恶心别人”,“看完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这让冯小刚气急败坏:“有烦我的,我郑重劝你们千万不要去看我的电影,免得说我忽悠你们骗你们的钱。你们可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心失了气节,我也不需要你们为我的票房舔砖加瓦。”在《不省心》一书中,他回怼道。
今年,《只有芸知道》的口碑再次两极分化。但冯小刚却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对观众的支持充满感激。“这一亿票乃是250万观众所赐,这250万观众是基于过往之信任买票捧了老冯和小黄的场,老夫这厢有礼了。看完电影,有嫌慢的,平的,淡的,看不下去的,您花了钱,骂几句出出气都应该。这是人之常情。不解释。”他在微博中写道。
老炮儿佛了。尽管他“心还是热的”,还在期待着“过了冬至就是惊蛰”,但在这个冬天,冯氏喜剧并没有如期而至,而他非喜剧的尝试,也并没有像《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那样给观众和投资人带来惊喜。绑定冯小刚的华谊,也不再“心里有底”,对贺岁档的依赖终于成了它的软肋。
翻看冯小刚的采访、文字,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有点疲劳,有点累了”, “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他要喘息,要“有张有弛地过”,也许“一觉醒来年华已逝,没戏了也就彻底省心了。”
他不缺钱,身患痼疾,他深谙“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的道理,犯不着为了赚钱较劲置气。或许他只是没有欲望了,内心没有升腾起创作的愿望。“就像你不饿了还在吃饭,就是浪费粮食。”
北京城多了一个遛鸟管闲事的老炮儿六爷,电影圈里也少了一个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华谊应该做的,或许是寻找下一个冯小刚。
“庙都拆了,还留什么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