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易观姜昕蔚: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的三大趋势
首页 · 2020-02-27
嘉宾大学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易观的分析师姜昕蔚,目前任医疗健康行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很高兴有机会在嘉宾大学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医疗行业的一些理解。过去一个月,医疗行业备受关注,有很多关于医疗行业的讨论,大家对医疗行业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反馈。
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用数据回顾一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二是疫情变量加速了化学效应,行业加速下有哪些新机遇在发酵?三是对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做三个预测。
波云流转,互联网医疗市场回顾
“二战”催生了大量的新技术,重塑了20世纪的科技体系。同样,当下的这场“战疫”,也会催生很多新技术。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比如同事最近刚得了急性肠胃炎,没法去医院就医只能通过在线问诊,我也在叮当快药上买了大量防疫用品。这都是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变化。
在2017年以前,互联网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行业里出现了一些领军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但2016年是一个节点,整个互联网失去了流量红利,互联网医疗行业也因为春雨医生创始人的意外离开而进入相对的低谷。2017年,行业进入寒冬。政策波动推动银川在3月签约了17家互联网医院,也让5月后的互联网医疗发展陷入瓶颈。大量创业企业倒闭,行业进入整合期,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互联网平台,都在这一年积累了大量用户。
2018年,在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政府对互联网+医疗做了总结优化。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成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原来的互联网+往往停留在问诊、资讯和健康知识传播、在线买药等,而这时政府已经开始在“智能+产业”层面去构建医疗服务体系。从大型三甲医院到基层的社区医院,都开始着手建立用户触点。国家卫健委也都在学习互联网医院的经验,政府在医院诊疗和医疗服务等几个方面的政策也得以落地,形成了非常利好的政策导向。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新的智能化、AI技术实践也崭露头角,获得了大量融资。一些头部企业开始上市,比如平安好医生、1药网,阿里健康也进行了大量整合。整个医疗行业都在搭触点、练内功以及增加合作。
2019年,整个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主题,那就是变现。售卖会员、家庭医生、智能硬件等许多新的变现手段应运而生,打破了原本以卖保险卖药为主的商业模式。政策方面,药品、医保和健康管理领域都在全面去推动互联网+,很多高新技术进入预应用。
到2020年初,尤其是2月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其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政策方面东风正劲。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统计,2017年以来,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线上挂号方面近两年来的增长达到了187%左右,而整体医疗服务的用户反馈、用户活跃度则增加了2.5倍以上,一些与社区结合的APP增长速度达到了3-5倍。并且,用户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关注和要求,已经不仅停留在资讯层面的关注,而是更关注医疗效果,要求互联网服务属性更加落地。目前,93%的用户对于互联网医疗具有高满意度,而81%的用户认为整体体验感较好,愿意向他人分享。而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主要集中在线下与线上服务的衔接不足。
尽管2016年曾有人认为互联网医疗日渐式微,但到今天来看,这个产业的版图和生态正在不断扩张,一方面大浪淘沙,一方面也海纳百川。许多保险公司、智能硬件厂商、健康管理厂商、基因检测厂商都加入到了这个生态中。同时,从数据上来估算和预测,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付费意愿在不断增强,并将在今年迎来反弹,整体增速会翻番。
在很多行业都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的核心用户是以家庭为主,尤其是中产阶层,其消费能力和用户价值度非常高,是一个叠加效果非常好的场景。而医疗服务作为高价值组件,合作边际也不断拓展。像平安好医生这样的企业,其合作的领域包括银行、保险、汽车、通信、母婴、地产、旅游等,充分发挥其业务的行势,深度挖掘其用户资源价值。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做了什么?最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丁香园率先开始公布确诊病例,统计全国的情况,实时追踪疫情、鉴真辟谣;各互联网医疗企业先后上线了“新冠肺炎义诊平台”“心理援助平台”“远程看护平台”等,将自己的能力开放出来。物资保障层面,1药网、叮当快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平台保障了防疫用品、慢病用药、个人防护等药品和物资供应。此外,一些互联网巨头、医疗IT企业、母婴及健康管理企业也都发挥了自己的力量,采购、调动了大量的物资和医疗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不但通过信息的透明度和物资的保障,来缓解了一部分患者的恐慌,解决了部分线下物资紧张,并且对于慢病和常见病的咨询也提供了保障。卫健委也推出了新的政策鼓励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打造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体系。
在用户端,这些动作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春节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淡季,但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医药电商的日活飙升了至少20%,平均增长达到了5%左右,很多平台也快速积累了一部分年轻用户。在早期,互联网医疗用户以母婴群体和慢病群体为主,今天很多其他群体加入了用户行列,因此对于未来的用户运营和变现也产生了挑战。
疫情期间,各主流医疗企业、互联网企业各显神通,很多新技术也大量试水应用。比如,腾讯推出了图片识别系统,利用红外成像检测发热患者、智能读片诊断肺部疾病,阿里巴巴达摩院也推出了智能疫情机器人。很多医院也快速上线了一些机器人,进行物资的无人配送。医院原本对这些技术是存在顾虑的,这缩短了技术验证的时间,使之更快落地实践。
抗击疫情之下,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和医药行业发生了三个变化,这些变化将快速发酵,成为行业的新机遇:
新用户出现。C端,线上问诊和购药习惯进一步巩固,义诊成为获得新用户的机遇,触达到健康人群;B端,纯质平台的品牌认知度提升,运营能力、资源调配及整合能力受到肯定,赢得更多企业端的合作机会。 线下成为新入口。一方面,医疗服务板块成为头部企业标配,将医疗服务产品嵌入到企业产经中,以服务创造互动,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如医院、药店等,积极拥抱数字化发展,用户由线下转化为线上用户。 新服务得以试水。在政策的推动下,医院正搭建远程诊疗平台,远程就医和健康指导将成为未来医院标配;AI辅助诊疗、远程指导和诊断、远程监护等模式也将进一步试水并得到验证。
基于易观的数据和研究,我们认为,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将会在企业级服务、个人IP和中国智造三个方面呈现出三大趋势,服务政府、医院、药品零售的企业级服务将成为风口,医生的能量在产业中会持续放大,而新基层医疗发展的基础设施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们认为,服务政府、医院和药品零售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其实,在医院数字化的进程中,服务于医院的企业已经非常丰富了。服务医院端主要以医疗信息化企业为主,服务药品流通端,主要以医药电商为主,服务患者端,以互联网医疗企业为主,而服务保险端,则以健康险公司为主。其实,在前端和用户沟通层面,现有的互联网医疗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从2015年起,逐渐积累起了运营经验,去建立自己的算法、运营基础和数据库等基础。
运用数字化手段改善就诊服务体验,是医院数字化的首要任务,这就是医院的前台。而面向医务人员、医疗和护理的数字化,则是医院的中台。面向医院的运营管理数字化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是医院的后台。而更大的范畴下,则是面向城市的区域医疗体系数字化。
医院的数字化分为数字化的运营、数字化的资产和数字化的用户三个层面,这个过程中,最早积累下来的是数字化的用户,而诊疗是最早会实现的,从问诊或者就诊级别,市场会快速推进。因此,在这个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认为在2~3年里,前台服务会完全形成,而医院中前台、中台的衔接将会是未来的一块大蛋糕,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在在服务医院数字化的厂商中,目前硬件厂商相对集中,软件厂商则较为分散。
统计数字显示,至少超过一半的二级以上医院基本都完成了用户触点的建立,华东华南地区的完成度较高,达到60%和50%。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里,三级医院是领跑的,11%的医院已经拥有自己的APP。问诊板块有很多厂商在做,既有传统IT厂商,也有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还有一些AI企业。
我们认为,医生的能量将会在医疗产业中持续放大。疫情当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专业大V,比如终南山院士、张宏民医生,释放出了非常大的能量。原来,医疗市场更多是以医院为主的,比如,在北京看病,如果是骨科,就要去积水潭,疑难杂症就要去协和、301,医疗体系和影响力都是围绕着医院进行的。但在以后的市场和医疗体系中,医生的能量会变大。
最近,武汉一位被感染的于昌平医生跳出来讲述自己如何医治的,给很多焦虑的民众吃了一剂定心丸。像他一样,很多大夫现在都通过短视频去科普医疗知识,实际上就是在打造医疗的个人IP。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在这样做,建立医生的品牌,通过医生的能量去传递医疗服务。
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明星医生可以带动分级诊疗的推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而医生在药品流通、药品零售等环节都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因为医生要参与到新药的推广当中,而大部分药品零售都是医生直接开的处方。此外,医生的线上使用习惯正在养成,政府也在推动通过医生来连接基层医疗,家庭医生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所以我们认为,在医生端去经营,围绕医生的轻症服务在疫情后都会是To C的重点。
中国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还有很多基础设施的屏障,基层医疗水平也是很难提升的。因此,在应用5G、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方面,医疗行业一定会是走得最靠前的一个使用场景。大量的技术已经从“理论研发期”进入“临床试验期”。尤其是医疗AI,我们认为已经进入了一个马上要爆发的阶段,在2020年会进入市场启动期,并且因为疫情的影响会得到快速发展。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的实践成为可能,而医疗行业由于信息化基础良好,将更有利于医疗AI的落地应用。
问:轻问诊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答:轻问诊不是伪命题,其实已经成为了标配,所有医院和医疗机构的标配。大量的医生已经开始通过在线问诊的方式来预约,只是由于时间问题,轻问诊的基础可能没有打牢。
问:互联网医疗中,怎么看待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答:我认为,其实中国社会里的家庭,是有需要家庭医生这种认知的,只不过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人情社会,这成为了靠社会关系去实现的事情。我们自己购买了家庭医生的服务,感觉还蛮好的。一是反馈速度非常快,去看病的时候还有提前的导诊、分诊等等。我觉得这个项目会是政府医改的一块基石,但还需要一些基础设施,目前的基础设施现在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现在推起来还没有那么方便。现在接受的更多是一些中产或者强需求的家庭。
问:互联网医疗能改善头部医院、头部医生挂号难的问题吗?
答:我觉得互联网医疗改变不了这件事情,这个是中国医改的主题,但是这件事情至少可以缓解,会形成一个相对来说好的渠道和方式。
问:药厂应该怎么拥抱互联网医疗,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或者更好的群众基础?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一直都在和行业去聊的一件事情。易观也是在很多地去关注这个板块。其实药厂在营销端很早就感受到了这件事情,也做了很多工作。但除了新药之外,药厂能够通过什么手段touth到用户?这是所有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要不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用户触点?我觉得答案是一定的,所有流通企业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用户触点。对于药厂来说,要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建议药企要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化触点,可能是小程序,也可能是网站、APP。
问:请问互联网医疗对于线下医药代表会有冲击吗?医药企业销售策略该如何改变?
答:肯定是有冲击的。药代存在的这些弊端以及利润空间,其实互联网是可以在中间打掉很多环节的。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一定会对传统的模式产生冲击。也许我们后面不会有那么多的药代,但是每个药代手里面可能都会有一套非常好的工具。
问:这次疫情分别凸显出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各自的哪些长板和短板?
答:这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先说一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展现出来的长板,其实就是它的敏捷快速和反应能力,在大的医疗危机面前,互联网医疗能够调动和影响的半径是更大的,能在短时间内爆发的能量也是更强的。
下期直播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