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实用的Facebook管理指南 | 嘉宾案例
首页 · 2021-02-02
Facebook是美国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是集国民化、娱乐化、商业化于一体的多元交流平台。只要有需求,在Facebook上一切都可以实现。以致于创始人扎克伯格说:“我们拥有整整一个时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这篇文章节选自《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文章再现了扎克伯格成功从技术极客到企业管理者转变的完整过程,突显了这位年轻人所具有的独特商业敏感性及社会使命感。无论你是公司创始人、投资人、中高层管理者,还是职场小白,阅读本文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enjoy~
大二时,扎克伯格和宿舍好友在荷尔蒙的冲动下创建了Facebook。Facebook初创之时,他们都是拥有宏大理想、技术过硬、充满激情的热血极客。但管理经验的缺乏让Facebook看上去一团乱。
有时候,他们会为一个基本的管理问题开半天的会议,这让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当Facebook的用户越来越多时,扎克伯格不得不考虑转变为真正的管理者,让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再像个“毛头小子”,让Facebook看上去是一家正规的公司。
学习管理
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扎克伯格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他努力学着做一个领袖型领导。
Facebook刚创立时,他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自顾自地做着喜欢的事情、写代码、和同事们交流,参与一切大小事务。可是,在意识到自己必须转变为管理者后,他搬出了自己的办公室。一名管理者最大的禁忌就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于是,他开始学着放手一些东西。他宣布自己会停止写软件代码,而要把更多精力放在Facebook未来的发展中。在他完成最后一段代码的那天,同事们为他举办了一场纪念仪式。
在学习管理技巧时,扎克伯格会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的管理书籍,也会向史蒂夫·乔布斯和拉里·埃里森等大腕请教管理公司的问题。
扎克伯格曾和《华盛顿邮报》探讨过合作事宜,这让他认识了《华盛顿邮报》的首席执行官丹·格雷厄姆(DanGraham),并且结为好友。就如何做一名首席执行官的困惑,他拜访了格雷厄姆,并且在《华盛顿邮报》待了四天,来了解一名首席执行官需要做的具体事情。
《华盛顿邮报》的首席执行官丹·格雷厄姆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管理者而言,他最需要的是做好事情的信心,这一点在自负的扎克伯格身上从不缺乏。况且,他还被安德森、桑德伯格等人的肯定以及媒体的追捧所围绕,这自然会让他更有底气。
家长督导
在硅谷,流行一种“家长督导”模式,即由一位或几位经验丰富的高管协助涉世未深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管理企业,为创始人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抵制快速发展所遭遇的各种风险,并且找到最佳商业模式。
Facebook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初创企业,而且扎克伯格丝毫不懂得管理,这就需要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来为Facebook保驾护航。桑德伯格就是扎克伯格保驾护航的“家长”。是桑德伯格找到了未来Facebook的利润源泉,同时,桑德伯格在大企业的多年管理经验可以帮助Facebook解决许多管理问题。
扎克伯格与桑德伯格
进入Facebook时,桑德伯格要求所有团队的员工必须协同起来,她决心建立一套整齐有序的领导风格,在她到任几个月的时间里,Facebook领导层经历了一场基础性重组。尽管扎克伯格以独断着称,但他却说:“桑德伯格是Facebook离不开的人。”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互相信任关系,这使Facebook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弥补管理短板。
小的核心团队
高智商与认同感
在招募人才方面,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有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就是要和应聘者吃一顿饭,如果吃饭的时候气氛融洽,他会考虑雇佣这个人。但如果让他很不爽,即便应聘者是天才他也不会雇佣。因为在埃里森看来,这样的人是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应聘者对于公司以及创业者没有认同感,他就不可能随着公司长期发展。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
扎克伯格很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Facebook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高智商,就像他所说的:“你可以聘请一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这个人做了10年软件工程师,可能这辈子都会做这行。这样挺好,这种人很能干,对公司很有帮助。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但聪明过人,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也能在短时间里做很多事,经验丰富的人往往做不了这些事。第二种人是我迫切需要的。”
二是对他要做的事业具有认同感,“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有效率,但如果缺少认同感,他不会真正努力。我从斯坦福挑选了几个工程师,他们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但绝顶聪明,同时很想从事这个行业,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譬如创建Facebook相册。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比很多资深程序员更具价值。”扎克伯格认为只有具备这两种特征的人才是会和他一起奋斗的人。
无序文化
Facebook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初创Facebook时,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等人住在一起,客厅就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他们每天过着忙乱而颠倒的生活,每天很晚才起床,下午和晚上他们会在电脑前,一声不吭地拼命工作。
他们的办公室甚至没有桌椅,扎克伯格会踢掉鞋子,完全放松地坐在沙发上安静工作。当他们十分疲惫时,会买来啤酒,一边喝啤酒,一边看电影,或者漫无目的地畅谈未来。地板上堆满了啤酒罐、比萨饼盒以及废纸垃圾。就是在这种无序的文化中,一家很“酷”的公司诞生了。
在扎克伯格看来,正是这种无序的管理与交流方式让Facebook保持了创新精神。随着公司的壮大,制度逐渐健全起来并正式化,扎克伯格担心之前那种令人舒适的关系被打破,成员之间不再像之前那样以朋友的方式自由交流。
为了消除这种担心,扎克伯格强调:“在一个成员间说着不同逻辑的语言、不能自由沟通思想的企业里,拿出20%的时间给员工去理解他人想法是十分必要的。在Facebook,有一点我非常关注,那就是友好的企业文化。我让员工抽出20%的工作时间泡在一起,而不是去忙各自的业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营造了一种自由而有效的沟通文化,这是种不太成文的规定,我觉得企业氛围就该如此。交流顺畅了,思想就得以相互碰撞,最终促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当然,在人才管理上,扎克伯格也存在着自己的困惑,“如何让这些天才的工作效率更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或许可以摒弃无休止工作的模式,毕竟他们开发的不是小儿科产品。”扎克伯格明白,做公司的CEO与做别人室友的要求完全不同,想和做的结果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扎克伯格在摸索如何让天才们发挥更大潜力。不得不说,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保持独立
2005年7月18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当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其他成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特意开了一个庆祝派对。
一方面,MySpace获得的5.8亿美元让他们更加坚信社交网站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包括扎克伯格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新闻集团会对MySpace进行胡乱改造,从而让MySpace失去原来的霸主地位,这样会给Facebook带来大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的确如他们所预料,新闻集团接手MySpace后,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这让其偏离了社交网站的定位,而更像是一个和雅虎一样的新闻平台。六年之后,新闻集团仅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将MySpace出售给了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这次出售MySpace的价格仅相当于当初收购价的6%。
与MySpace的创始人汤姆·安德森不同的是,扎克伯格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售Facebook。
一次,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有人问他:让Facebook生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扎克伯格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说:“战略性退出。”但是接着,他又用一贯平静而坚定的口气说:“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以高价卖掉它。相比其他任何人,我认为我们能把这个网站做得更有意思。管理这个网站让我感觉很好。对不起,我不会花时间去想卖了它。”尽管扎克伯格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他始终没有改变亲自运营Facebook的想法。
如果说公司刚成立时,扎克伯格还对Facebook存在疑惑,不知道它究竟会发展成什么。可是,当用户数越来越多,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信心及期望也越来越大,不管收购者是什么身份背景,哪怕提出天价的收购价格,他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扎克伯格就是这样,他始终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并迟迟不愿上市。似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公司市值的涨跌,他更像是一个为了完成个人使命而活的人物。
出自:《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作者:(美)林志共
编辑|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