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C联合者丨我有嘉宾

首页 · 2018-03-02



导读:

最近,一档叫《冒险雷探长》的旅行探险类纪录片,以黑马之势走红视频界。


在与小罗热搞、野食小哥、谷阿莫AmoGood、毒角SHOW等10个当下炙手网红的激烈竞争中,2017年11月23日,《冒险雷探长》最终胜出,获中国首个新媒体短视频奖项“金秒奖”2017年第三季度最佳男主角,登上红地毯,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明星之一。

 

与三年前微博上只有零星十几人留言的冷清不同,获奖当晚,就有近千迷妹涌上微博庆祝留言:探长老帅了。随后,陈雷出面留言:感谢贝壳视频,三年一直致力于打造内容,今天终于尝到甜头。


雷探长口中所感谢的“贝壳视频”,创始人叫刘飞。他是助力“雷探长”一路前行的支持方之一。“雷探长”的成功,离不开刘飞——这个以”何仙姑夫”为企业品牌,常年活跃在视频界的“老创作者”的包装与鼓动。


当“内容创作者”遇见“内容创作者”


2017年2月15日,旅游探险类自媒体平台“冒险雷探长”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便是短视频平台“何仙姑夫”。


但在合作的最初,却是投资方“何仙姑夫”主动找的“雷探长”。


在刘飞看中雷探长的时候,《冒险雷探长》已经在视频界生长了三年,有了百万粉丝,但因雷探长本人是舞台导演出身,专注于内容,很少与外界接触。许多投资机构对他表示过关注和试探,可他从来没有同意过。


在刘飞的心里,签下雷探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认为旅游是没有被挖掘的领域,更在于借由此次投资,何仙姑夫将从内容出品升级为泛内容型MCN。


单个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是无法生存的,走MCN模式,做大整合是未来趋势。


什么是“MCN”?——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刘飞是在两年前做出上述判断的。


如今,刘飞的MCN服务品牌“贝壳视频”的作用已被他明晰地定义为:专注于人格化短视频的IP孵化与升级。


而雷探长正是刘飞启动MCN发展思路后,挖掘的第一批短视频创作者——他完全符合刘飞签约IP的标准:清晰的行业定位,IP人格化的表达,垂直细分领域的第一。


融合了旅游节目的游玩,又包含了纪录片的探索,还加入了冒险电影的冒险环节,这是《冒险雷探长》自2014年首播以来,不断聚凝人气的原因。毕竟,其与同类节目内容片面的吃喝玩乐明显地拉开了差异。


刘飞判断,在旅游PGC市场,没有人做着和雷探长相似的事情。《冒险雷探长》在旅游垂直市场,已成为一枚标旗。


为促成合作,刘飞开始主动频繁地接触陈雷。在众多抛来的橄榄枝之中,两人同为“内容制作人”的出身成为刘飞被陈雷选择的原因。


显然,内容人更懂内容人的痛点。


据了解,虽然雷探长已经能够自负盈亏,但变现却不能呈裂变式增长。


两年间,他以自导、自拍、自播的形式来编排节目,相比很多PGC每周数次的更新频次,“一人一团队”的雷探长有着不小的压力,其生产很难保持持续化、规模化。


此外,传播本身是一个工业化的活动,只做内容或者发行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内容生产,还需要统筹流量推荐、多渠道分发、粉丝运营、商务BD等。


而这一切显然是雷探长所不熟知的领域。


同时,面对层出不穷的后起之秀,雷探长也要承受短视频领域因体量激增所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压力。


一直被制作时间所困的“雷探长”已经意识到,做PGC是有“天花板”的。自2017年起,做短频已有两年的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持续进行商业运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2017年2月,《冒险雷探长》决定接受短视频平台“何仙姑夫”的投资,完成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MCN的红利期正在到来”


“内容的甄选、把控和规模化地接入商业化模式,这两处都是我们的强项。”刘飞说。而借助这次合作,“贝壳视频”开始向市场发声,这也标志着自媒体实现单打独斗的升级,需要透过MCN机构的助力。


记者在贝壳视频提供的资料中发现,针对内容创业者的痛点,贝壳视频的思路是,以MCN模式基准点将各垂直领域优质账号纳入旗下,力争以抱团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


“MCN的红利期正在到来,抓住时机地快速扩张是关键。”这是刘飞反复向记者强调的一句话,事实上,早在2016年,他就开始琢磨起美国的MCN模式。


刘飞,可以称是中国最早的“短视频创作者”一代,早在2010年就开始接触网络短视频,2012年成立“何仙姑夫工作室”。八年间,他经历了短视频领域,从PGC内容生产,到打造短视频平台,再到衍生出MCN业务的所有产业变迁。这样的经历,让他对视频领域的变化尤其敏感。


早在2014年,他就感觉到,深受“千禧一代”青少年喜欢的明星,早已不再是传统造星工厂出来的专业艺人,取而代之的是自行借助数字平台生产内容的个人媒体。


而伴随着自媒体的不断涌入,商业客户也在迅猛增加,广告商亦意识到传播权利的转移,并开始重新分派预算比例。


所以才有了早早嗅到风向的MCN体制的问世:试图重建分工系统,厘清内容创作者职业和商业的边界,让内容生产者保持专注,也让变现的路径变得有序。


刘飞认为,对于自媒体人而言,MCN的最大价值,是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


首先,快速更新迭代的内容产业,内容生产者、平台、C端、广告主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MCN把判断制作短视频的嗅觉和经验,打包成服务提供给他们,相当于在密不透风的墙壁上凿开了一扇机会窗口,其价值可见一斑。  


除了实现内容的量产化,MCN还体现出了效率价值,比如实现了“人格化IP孵化与升级”的工业化,包括筛选、定位、流量放大、社群维护等等。而这种做法,既有助于自媒体涨粉,也能最大化地提升议价权。


最后,由于技术的发展,仅仅用文字,或者仅仅发布视频,早已不能满足用户在富媒体场景中的需求了。短视频、直播、VR、全景等新技术的应用,注定需要团队角色的向下扶持。


可以说,围绕MCN这个“壳”,贝壳视频装下了自媒体人抱团发展的共同目标。


“MCN”金字塔与75倍的广告价值提升


根据雷探长的说法,他之所以没有接受其它投资人的邀请,也是因为贝壳视频签约、孵化“IP”有一条重要原则:在内容上让创作者们保持独立,仅提供内容管理、品牌包装、商业变现、运营保障四大服务 。


这是一个让内容创作者安心的做法:引入其它投资机构,可能要承受被投资方透支个人品牌的风险,从个人回报出发,这并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唯一选择;但与熟悉内容创作的MCN合作,在发展内容事业的目标上,MCN与自媒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双方的深度捆绑合作则是顺理成章的。


至此,平台、MCN、自媒体的内容供应金字塔,就此落成。


目前,已有不少签约的短视频创作者,在MCN发展思路后受益。


比如2016年被贝壳视频签约的创作者“说方言的王子涛”,签约前,王子涛在“快手”的播放量为一百万次,经何仙姑夫团队三个月的运营之后,王子涛在秒拍、美拍等平台发布的视频,一周的总播放量便达到了两千万。


“王子涛一开始只是用语音和文字的形式做视频,没有真人形象露出。后来,我们建议他扮演一个方言老师,做一些更人格化的内容。他是一个很腼腆的男孩,我们就不停地鼓励他尝试,鼓励他多跟大家互动。”刘飞说。


而这一步走出去后,王子涛的粉丝增长和商业价值都有了很大提升,“他去年接的广告可能是2000块钱,现在一个广告价位能到10到15万。”


如何界定有价值的MCN


然而,在促进短视频商业变现的终极目标下,目前业界对MCN的讨论则只是个开始。 


2017年12月,新浪微博拿出30亿元,宣布已经介入超过1200家MCN展开合作,覆盖53个垂直内容领域,并推出MCN机构版,为MCN机构提供管理系统。


这反映了视频平台们开始意识到MCN合作模式的可行性,不惜在内容和账号的扶持资源上向MCN倾斜。


但也导致了大量传统意义上的中间环节如经纪公司、宣发机构、广告代理等杀入这个利润足够高的市场,开始大肆跑马圈地的可能。


这些从四面八方“杀”来的玩家带着不一样的出发点、模式、禀赋,或使MCN成为一块混乱的战场。


“市场上稀缺的不是大流量KOL(关键意见领袖),而是真正能帮这些大V打造出爆款产品的机构。”微影资本投资经理张宏表示,“然而目前还十分稀缺。”


据统计,在2017年末,关于MCN 关键词的全网搜索热点上涨到了历史的最高值;截止目前,MCN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不少短视频原创公司正在向MCN转型。


“MCN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可能明年就不存在了”,某业内人士判断,那些挤不上“生存者”行业的团队,只能沦为“炮灰”。


“不能与优质平台资源对接的MCN,意义不大。”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对具有投资价值的MCN的定位关键,在于对“流量采购能力”的准确判断。即,有价值的MCN应该对流量有着水龙头一样的控制力,能够从内容生产和消费两端实现调控,形成匹配。


据保守预计,今年贝壳视频签约合作的内容总播放量可以突破180亿次。对于未来,刘飞表示有自信,“我们将用事实证明,每个签约的创作者能得到最为实际的投资,这些投资也将变现为最为实际的内容制造力。”


那么,MCN究竟是一个新兴的风口,还是昙花一现的传播现象?将来是否还有更集约、高效、赋能的传播模式?这些问题都让从业者们期待着。 



相关推荐